入冬,一个当年的老工友送给我两盆盆栽黄韭(也称“黄韭盆景”),因为他所居住的冀州区里阁村与南宫市黄韭种植专业村东演庄村、西演庄村是地邻。这个冬天,我的室内不但有了春天的色泽与鲜活,也有了吃不完的美味佳肴。


北有深州,南有南宫,都是名扬华北的黄韭产地,不同的是,深州黄韭是种在土地上,而南宫黄韭则是种在花盆里。南宫黄韭的培育方式与时俱进,把黄韭作为盆栽,一盆一景,亦食亦赏,做到艺术与美食的融合,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为自己亦或友人点缀一片田园风情。


神农《草本》云:韭根名韭黄,韭之美在黄,豪贵皆珍之。南宫种植韭菜历史悠久,汉朝曾在南宫遇难成祥的刘秀称韭菜为“救菜”,创象形汉字“韮”,后简化为“韭”字。明朝监察御史、经学家刘濂归隐后,住在紫微山(南宫市小关村丹朱古墓)脚下,曾在诗中写到:“晚菘早韭饶供给,莫说樊须是小人”,可见君子之交青如韭。据记载,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南宫本地人就已掌握了黄韭培植技术,成小规模种植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传说清光绪年间,一位从京城来的种花师傅刚开慧,在南宫市小关村关家花园做长工,一天他发现炕边的韭菜根冒出黄色的嫩芽,味道很香。当时冬季的菜很少,仅有白菜、萝卜等两三种菜,他想如果把韭菜培育好,乡亲们又多了一种蔬菜。于是,他聚青韭之根细心栽培,但韭菜总是长不高,仅长一寸多长,叶就枯萎了,用尽各种方法也收效甚微。后来,在普彤寺小和尚的点化下,浇了南宫湖的水,终于成功培育出了南宫黄韭。


黄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生长速度快,第二天就发现有米黄的嫩芽冒出,一周之后就可以收获第一茬了。不必刻意浇水,只要每隔一天浇浇就行,有的人还尝试用过了保质期的牛奶浇黄韭。一盆长50厘米、宽30厘米的盆栽黄韭,可供一家三口包饺子吃两顿,据说可收获三四茬。这个冬天,足不出户,黄韭馅的饺子、馅饼、锅贴等轮换着吃,再辅以鸡蛋、虾仁、熏肉、驴肉等,味道更佳。自己吃不完,还能匀出来一些请亲朋近邻品尝,共同享受收获的喜悦与乐趣。


年货送韭不送酒,共品百年之鲜,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风俗。普彤寺的钟声悠远肃穆,回荡在浩渺的南宫湖上,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壤里,滋生出了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诚意。南宫黄韭,从收割到餐桌只需一分钟,随便剪一把,就能从盆栽走进厨房,让你随时能够品尝到鲜嫩黄韭的美味。


作者:杨万宁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