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米、磨面、和面、包制、蒸熟、冷藏、包装、外运……6月30日,在青龙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张新明正在看守机器,一个个包装好的产品就像雪片一样从机器内传送了出来。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将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技能培育、农业产业提升上做文章,筑牢乡村振兴“地基”,斩断致贫“穷根”,插上腾飞翅膀,推动“三农”迈向康庄大道。
改善设施为乡村振兴筑牢“地基”
        盛夏时节,青龙满族自治县龙潭村村民修路的火热场面似乎比烈日的热情更高。大家挥舞着铁锹、䦆头,开动振动棒、磨光机,在机器的轰鸣声和人们劳动的欢声笑语中,一条光滑的水泥路穿过庄稼地,一直蜿蜒到山沟深处。
       “有了这条路,我的三轮车能开到地头,收拾庄稼肯定省时、省力!”7月8日,看着正在修建的田间作业路,村民宋海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
       龙潭村是“十三五”贫困村,和其他贫困村一样,环境差、底子薄。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渐推进,龙潭村内的基础设施逐渐得到完善,村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灌溉用水上山了、村文化广场建成了……环境的改善让龙潭村打开了封闭的大门,龙潭杏花节、峡谷漂流、特色农场、龙潭大院等乡村旅游项目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河北省美丽乡村”。
       青龙满族自治县是农业山区大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县域面积广、群众居住分散,落后的基础设施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青龙大力推动贫困村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在为贫困地区带去人气、财富的同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户致富奔小康提供硬件支撑。
      要想富,先修路。
        像龙潭村一样,吉利峪村耕地基本都在山上,有的处在蜿蜒数里的山路之外,运输全靠肩扛手提。目前,村里修建了23.6公里的生产作业路,宽度由原来不到1米拓至2.5米以上,农用三轮车直接开到地,全村无不欢跃。
       居有定所,心有所安。只有居有定所,才有不断向上的动力。
       “楼下是主卧,我准备装修的简洁、明快一些;楼上的卧室,给儿子一家住,要装修的大气、时尚。房钥匙到手了,好日子来了……”
      青龙隔河头镇北山根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通过了验收。贫困户赵民终于拿到了日思夜盼的新房钥匙,房子上下两层,共125平方米,各种功能齐全,而他们仅仅花费了1.5万元钱。
       居住环境的改善,让赵民一家不胜感慨。赵民一家5口人,长年住在村内好汉沟里3间破旧土房子里。沟内吃水不便,需要走几十分钟用小推车一桶桶地推回来。沟内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儿子对象都处了好几年,就等着能有个新房娶媳妇过门。左盼右盼,终于盼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一家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如今,走进青龙,一条条田间作业路在山地间蜿蜒盘桓,水泥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村村通上了光纤宽带,手机信号覆盖全县域,最偏远的山沟都没有“盲区”……
       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青龙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实施了具有普惠性的基础设施全覆盖工程,打通了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地基”。
       据数据显示,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为青龙修建了297公里的精准扶贫路,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解决了142个贫困村、8.3万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让更多深居大山的群众迈上致富路、小康路。
授人以渔让村民斩断“穷根”
       “送村民一块金子能富一阵子,教给村民点石成金之术会富几辈子。”这是驻村工作队的共识。
       草碾乡新立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这里的村民勤劳善良,祖祖辈辈以种植传统大田为业,家家户户收入低得可怜。
       “村里有劳动力的家庭靠外出打工,收入还行。但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技术特长的贫困户家庭,越来越贫困。”市第一医院驻村工作组组长杨波经过走访调研,对村民是否拥有劳动技能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
       为带动贫困户致富,建起了温室樱桃扶贫大棚,在用工上优先选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聘请大樱桃管理专家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今年春季,首批错季樱桃上市销售,不仅为村里增加近十万元的集体收入,而且打工的贫困户村民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为防止因病返贫,2019年驻村工作队将草碾乡卫生院及新立村卫生室纳入市第一医院远程会诊成员单位,并与青龙县人民医院、市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同屏连线,参与了病例提交、会诊,首次实现国家、市、县、乡、村五级远程通联。
       扶贫更需扶智。2020年冬天,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驻大巫岚镇张庄村两名专家带着10多名学生住进了村子里,每天下户带着村民剪枝。教授张京政先后为村民们上了5场果树冬剪管理专题讲座,“专家讲得真是好,一听就明白。”村民们每次喊着过瘾,都夸:“工作组做得真好!”
       在科师师生的培养下,如今,村民们个个成了技术能手,家家种植苹果、板栗,成为脱贫致富的主渠道。
     “我又新栽了100多棵,都在专家的指导下管理、剪枝的。目前,老树已经获利,新树几年后就能挂果了,收成过万斤没问题。”村民邬国辉信心十足地说。
       陈付财是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星口乡龙头村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天一早,陈付财便穿梭于种兔繁育场和肉兔育肥场两场之间,忙着查看种兔和肉兔的情况。
       “我在这儿干活每年能挣3万块钱,感觉手头宽裕多了!”今年63岁的陈付财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从2017年种兔繁育场和肉兔育肥场成立开始,陈付财就在这里上班,是村里优先安排贫困户在这里工作,让陈付财这样的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7月2日,市审计局龙头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刘守礼告诉记者。   
      为实施防贫、防返贫工程,增强“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担当”,我市制定了《秦皇岛市2021年防贫防返贫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方案》,全市9个县(区)继续与有关保险公司合作实施防贫保险,预算安排资金1090万元,已救助88户93人。
      我市还全力做好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截至3月下旬,全市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7041人,其中省外务工2608人。
      “我市常态化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已培训脱贫劳动力1300余人次,帮助13935人实现稳定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全市成功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招聘活动128场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1万多个,招聘人数3000余人。”
      发展产业让农民插上致富“翅膀”
      “没想到种树也有这么大学问!过去,我们种植都是凭着老经验,基本是靠天吃饭,忙活一大年,到头来去掉投入,剩不下几个钱……”近日,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二拨子村民龚庆友高兴地说。
       青龙职教中心是河北省20所“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职业学校之一,今年已经是第6个年头。该校始终采用“送教下乡、送技到村”的方式,深入农户讲授果树管理、家畜家禽饲养防疫技术,让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到真技术、学会管理、学会经营,实现培训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
     青龙是林果产业大县,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年产值达16.8亿元,其中板栗超百万亩,栽植规模居全国首位,成为青龙县扶贫精准度高、稳定增收能力强的致富支柱产业,打造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哒哒哒、哒哒哒……”7月4日,走进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拨子乡韩杖子村扶贫加工厂,十几名妇女正坐在缝纫机前忙碌着,放上布料、沿线走针……灵巧的手指操作自如,缝纫机的作业声此起彼伏,奏响着村民脱贫致富的进行曲。
     “村里已构建起了‘农业+副业、长期+短期相结合’的立体经济特色产业模式,确定以农业为主、副业为辅,打造多元化立体经济,村内经济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全力打造‘全民手工业村’,让其成长为韩杖子村长远致富产业。”市公安局驻村工作组组长杨永记介绍说。
      在朱杖子乡朱杖子村的河北恒茂纺织公司,经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正在织机旁紧张操作。工人刘文娟说:“我家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进厂当了工人,每月都能挣个两三千元,这些钱可帮家里大忙了,这要感谢工作组帮着引进的好项目啊!”     
       在凤凰山乡碾子沟村,市交通局驻村工作组帮助村里培育起了养羊、光伏发电、木耳种植、果品种植等多个产业,对村内所有贫困户实施全覆盖,让他们有了长期稳定的收益,解决了发展后顾之忧……         近年来,我市聚焦林果、中草药、设施蔬菜、光伏、乡村旅游等产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带动村民增加经营收入、工资收入、租赁收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再接再厉,服务“三农”,推动乡村振兴,带领广大农民朋友跑出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度”。

来源:“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篇“三农”迈向康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