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短视频)


在武邑县武邑镇的一个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93岁的革命老兵曹书秀老人。1944年10月,曹书秀在冀南军区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多次战役,1948年因伤复员后回乡务农。见到记者一行人到来,老人非常开心,尽管因为年事已高,话语不清,仍然打开话匣子讲起了当年的战火硝烟。



1928年,曹书秀出生在南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有一姐、一妹,作为家中独子,生活虽然清贫但也过得舒心。1942年,日寇纠集数万兵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实施大扫荡,战火烧到了家门口。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天天生活在胆战心惊中。曹书秀目睹着这一切,却又无力改变,但“想要打鬼子”的信念悄悄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一天,他去亲戚家借粮食时听说,参加八路军可以拿枪打鬼子,于是,立刻请求亲戚带他去参加八路军,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16岁的曹书秀终于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从此他拜别父母亲人,离开家乡,跟随部队南征北战。



参军以后,曹书秀跟随部队转战华北。“参加的战斗那就太多了。”老人说,“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东焦洼的一次埋伏战。”当时,曹书秀所在部队接到上级指示,在武邑县焦洼阻击一支运送武器装备的日军部队。这支150人的日军部队携带着大量的武器装备:1000支步枪、30挺机枪、两门鲁尔炮以及大量弹药……“到嘴的‘肥肉’一定要吃!”接到命令后,部队立刻开始挖掘工事,在日军汽车必经之路上挖好1米宽、2米长的深沟;战士们做好伏击准备,曹书秀和战友们将棒秸垛搬到房顶上,手持手榴弹隐藏其中。日军途径此处时,走走停停,警惕性极高,但战士们在隐蔽物下纹丝不动。当日军5辆卡车全部进入包围圈时,随着营长一声大喊:“打!”手榴弹像下雹子一样砸向日军,炮火中的日军毫无还手之力、抱头鼠窜。这次战斗共消灭日军八十余名,缴获装备物资5大卡车。


抗日战争结束后,曹书秀跟随所在部队整编南下,继续投入到保卫解放区的一系列战役。1947年深秋,在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曹书秀所在的旅被国民党一个师包围,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我军部队接到上级指令:坚守阵地,决不能退。面对敌人占据高点架起的重机枪,他和战友们视死如归,始终坚守阵地寸土不让,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夜,直到我方援助部队赶到,终于击溃了敌军的进攻。在战斗中,曹书秀头部被炮弹炸伤,被抬下战场后昏迷了三天三夜才清醒过来,从此听力受损,落下终身残疾。多年征战,枪林弹雨的洗礼,在曹书秀老人身上留下累累伤痕,“头上是子弹打伤的,手上是弹片炸伤的,打济南的时候腿在水里泡着,冻伤了,很早就走不了路,”说起父亲在战场上负伤的情况,大女儿曹建文很是心疼,“但我父亲说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一切都值!”


1948年,曹书秀老人因伤复员,回到老家务农。虽然远离了战场硝烟,但热血信仰一直在心中激荡。老人给孩子们取名建忠、建军、建国,先后送两个儿子参军。“父亲经常给孩子们讲以前战场上的故事,讲我们党和新中国的成立是多么不容易。”曹书秀老人的三儿子曹建国说,在老人的影响下,如今孙辈里有五名军人,有现役的士兵,也有军校毕业的高材生,红色血脉在这个革命家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