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摄制:张旭辉 李玲


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第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历时5年,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破裂、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的整个过程,成为大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


蔡和森。(资料图片)


五四运动后,多种新思潮涌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为其中之一,全国出现了一个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譬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杂志报章鼓吹不遗余力”。1920年9月,陈独秀决定将《新青年》改组为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但《新青年》作为社会科学杂志的学术性早已定型,难以承担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宣传工作。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共产党》月刊,着重宣传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介绍俄国的建党经验,原定每月出版一期,但常因经费困难不能按时出版,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共出版6期。


1922年7月,改组后的《新青年》停刊。中共创办的工人刊物如《劳动界》《劳动音》《劳动周刊》也由于各种原因纷纷停刊,其他幸存的仅有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等,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共宣传工作的需要。8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的会议上研究党的宣传工作时,曾决定在北京创办《远东日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认为,中共能力不足,不应该办这样大的机关报,应办一个周报。中共接受了马林的建议,决定创办《向导》周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机关报。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总发行处设在老西门肇浜路兰发里三号。其创刊号“本报宣言”指出:现在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统一与和平,本报同人将依据“全国真正的民意及政治经济的事实所要求,谨以统一、和平、自由、独立四个标语呼号于国民之前”,自称是“代表中国民众利益的报纸”“中国苦难同胞的忠实好友”“中国革命运动中不可少的先锋”。


《向导》周报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当时起到了报刊媒介对民众强有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作用。众多读者信任和赞美《向导》周报,认为它是“四万万踏在国内外强盗脚下苦难同胞的赤卫军之先锋队”,是“在黑沉沉底下的中国”的一线曙光”,是“四百兆同胞的救命符”“唤醒了不少在迷梦中的青年”,在当时的中国新闻界,是“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却能指使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报刊,是“国民革命的导师,也是工人阶级的喉舌”。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的民意测验,有“现在中国的‘日刊’‘周刊’,你最爱看哪种?”的问题,答者以学界和市民为主,在被调查的1007人中,《向导》获224票,名列周刊的榜首。


《向导》周报是中共早期报刊中存在时间最长、能够连续出版的一份刊物,本身包含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共早期思想传播的一份重要材料。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共产党员新闻网、新闻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