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浅吟 


滹沱河,起源于山西繁峙,绵延千里,流经安平域内。


《礼记》《周礼》的记载彰显出她的古老和沧桑,哺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明代诗人梁瑞霖:“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对她的吟咏,展现出她水天一色的旖旎风光和诗意画卷。”


千百年来,滹沱河滋润了古老的博陵大地,富足了安平百姓的衣食住行,灿烂了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锻造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坚韧向前、矢志奋发的安平精神,围绕着我们这个滹沱小镇的所在地,吟唱出一曲曲文动古今、发展进步的历史旋律。 


德润弦歌 


滹沱河水以其横流绝仞的气概,滚滚向前。两岸曾经叱咤风云、厚德勤劳的仁人志士,早已化作安平风、滹沱魂,绵延千年,长续不断。


滹沱河水长又长,千帆万点孝德唱。

沿岸会涡布衣女,一桶河水救新皇。


几千年前,我国的周朝,一位贫民女性诞生在滹沱河南岸。贫民女性为父吮痈,为孝父母,终身未嫁。传说后来又用一桶滹沱河水智救东汉皇帝,被刘秀敕封“孝感圣姑”。在布衣圣女精神滋育下,到明清时间,又涌现出二姑、三姑····其中有几位还出生在我们建王庄村,成为崇贤德孝的平民传奇,为滹沱小镇的文化底蕴充溢起了德孝为先的动人元素。


在孝德思想的浸润中,滹沱河畔古称凤凰里的黄城村,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中,已是祖母的勤劳女性用乳汁供养婆婆,这一动人孝行,被收录入中华孝典的《二十四孝》,称为乳姑不怠,世代传扬。


滹沱河滋养着勤劳的安平人民,也构筑了一代又一代人报国安邦的伟大理想。自汉朝至隋唐,安平崔氏“以德治家、以孝持家、以文兴家”的祖训推动这个家族成为了“博陵郡望”,一千多年间,伴随着滹沱河水的流淌,高官显贵不绝,二十多位宰相,400余人五品以上官员堪为盛传。东汉文学家崔瑗的《座右铭》,唐代诗人崔护、崔灏,北宋画家崔白,明代名臣崔呈秀,清代学者崔述,近代经济学家崔适等一大批俊秀贤达,无不烙印着滹沱河畔的泥土芳香。这其中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崔州平曾被孔明赞叹“滹沱崔姓大博陵”。


被称为“亘古第一忠臣”的比干,其子林坚也曾渴饮滹沱河水,施政安平,从而有了天下林氏出滹沱的传说。


这里也是张角率黄巾起义军此往保定、北京征战的地方,在滹沱河边这个渡口登船奔向战场。


抗击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收复失地英勇作战,但为他做后勤保障的指挥者却是滹沱骄子张倬。


历史如河流尽管波涛汹涌,但总是向前。


进入新时期,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滹沱儿女更是以不逊古人的气概,将厚德精神世代传扬。近年来 “爱心妈妈”王晓芬及“十佳好儿媳”涌现出了一大批厚德典范,延唱了滹沱河人重德尚孝的社会正调,孝德之乡赞歌频传。 


网咏大调 


滹沱河,汇渤海以壮阔,育万物以灵性。


滹沱河流域的演化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养育了农耕文明。从高原直下的磅礴之势,又使这片土地水灾不断,一次又一次的洪水泛滥也锻造了沿河人民愈挫愈勇、顽强求生、不断发展的精神意志。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在滹沱河畔置县,发达的农业文化,催发了手工业的逐渐兴起,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几位聪慧的女性发明了用头发、马尾与麻绳编制土布、织绢,不但开启了安平独具特色的丝网文明的帷幕,更使安平人带着手艺遍行全国各地。滹沱河水运发达,我们脚下这个码头渡口成为了丝网流通的最主要阵地,清代《深州风土记》记载:“安平之绢皆一境独胜,如此比者不能多也”“安平以绢利著闻,绢行欧美”说明安平绢罗顺河而下,入渤海远销海外。建王庄村织绢者尤其广泛。


滹沱河哺育了安平醇厚的民风;滹沱河鼓舞了安平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滹沱河凝铸了安平人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世代梦想。


1918年,在天津行医的安平人徐老山,为筛分出更为精密的中药粉,引进日本的铜丝、铅丝,编织新的“绢罗”,成为我国金属丝网的源起。从此,绢罗生产延伸至金属领域,丝网加工如雨后春笋般在建王庄村等全县乡村蓬勃发展。


1949年,伴随着毛泽东主席一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广大安平人民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通过公私合营,安平丝网步入新的发展期,逐步建起了县办织网厂和县拔丝厂,使丝网生产渐成规模。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燃起滹沱儿女的创业热情,丝网加工开始遍及城乡, “户户机杼声、村村织网忙” “昔日张罗人,今朝网乡匠”是这个时期丝网生产的生动写照。安平人在全市率先建起了第一家丝网合资企业——安菲丝网公司,建起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造纸网厂,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滹沱河滋养了安平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了独树一帜的丝网产业。上世纪90年代,安平人敏锐感知加快发展的时代脉搏,建起了全球唯一的丝网交易大市场——安平丝网大世界,吸纳了千余家丝网销售门店,辐射安平人遍布全国的万余家丝网销售网点,并远销海外100多国家和地区,可以说站在滹沱河边,眺望全球商界。这其中仅从滹沱河小镇走出的“网客”就达百人。


进入新世纪,安平举办了全球专业的丝网展会——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使古老的丝网产业焕发出惊世的咏叹,产业逐步从小规模向高、精、尖发展。安平盛发公司开发的丝网新产品伴随着中国航天的脚步,使丝网产品助力神州飞船飞向太空。近年来,安平县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又在滹沱河南岸建设了全球丝网产业聚集区—安平丝网经济园区,吸纳投资亿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78家,丝网从业人员达到21万余人,年产值500亿元。滹沱小镇浓缩地传唱出丝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历史连奏曲与发达共鸣的经济交响。


文唱金曲


滹沱河文明与安平文化发展的悠远历史,有无数史迹可以作证。


踏访沿岸村庄,人们传颂最多、诗歌成就最高当属西晋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时称“三张”,其中张协以其《杂诗十首》成就最高,影响更为深远,体裁有三言、五言和七言,题材包括咏怀、游记、咏史等内容,“舍我衡门衣,更被缦胡缨”表现出了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一品夫人二品官” 讲述明代安平人王三余的诙谐善辩,他的传说遍及神州。


滹沱河岸边的孙遥城村,诞生了现当代文学大师孙犁,他是新中国荷花淀文学流派的主要创立者,其著名小说《铁木前传》和《风云初记》讲述了作家童年关于滹沱河的记忆。先生的散文集《乡里旧闻》更是记录了滹沱河边的风土人文,其中的一篇《菜虎》,写的就是滹沱河小镇建王庄一位菜农种菜、卖菜的历史过往。孙犁参与主编的抗战作品集《冀中一日》,曾在滹沱河小镇冒着日寇的烧杀抢掠编辑而成。


滹沱河水滋养了一大批艺术家,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运动员进行曲》的作者程音章,新中国女性章草书法第一人弓彤轩,历史学家、电视剧《成吉思汗》的作者朱耀庭,作家、学者、诗人李树喜,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王冠英,著名诗人赵京战,中国书画名家赵屹松,评剧艺术家靳玲展。被称为“南有阿丙,北有元享”的一代管乐大师杨元享,上世纪50年代多次为毛主席和周总理演出并出访香港、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惊艳了世界。


著名作家魏巍是滹沱河人的女婿,他的爱情就在这块热土上萌发,他以红杨树署名的诗作《写给滹沱河的你》:“如果战友允许,我要写一支歌,给一个淳朴的乡村女儿,月亮照着战壕,忍不住,将你思念。谁叫我,在织布机旁,将你碰见,谁叫那琐碎的日子,在我们身边流连·····我在千里之外,就看见了你秋收的镰刀。在哗哗的水声里,听见你赤着脚,从河那边走到这边······”就是写给滹沱河的女儿刘秋华的。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古井》作者乔秀清,著名画家张辛国等成为新时期的文艺名家。


在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下,滹沱河已化作精灵,启迪智慧,造化人生。滹沱河文化乡土味浓,源自人民、表现人民的特质,通过一代代文艺大师、一部部文艺巨著享誉神州、走向世界。 



红发主旋 


滹沱河是自然规律的载体,流动哲理、传颂精神,带给历史以革命的熠熠光辉。


1923年初,中共北方局书记李大钊,派遣安平人弓仲韬回到家乡开办“农民夜校”,以教农民识字为掩护,宣传马列主义,秘密发展了弓凤洲、弓成山两名党员。1923年8月,他们三人在安平的台城村成立了特别支部,史称“台城特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第一个党支部就此诞生,1924年经弓仲韬努力又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县委—中共安平县委,这一伟绩矗起滹沱人在中国革命史上独有的历史丰碑,并为毛泽东开创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之路提供了最早和最基础的星火燎原的佐证。


“七七事变”后,滹沱河见证了安平人打倒反动派、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全部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仅抗日战争中安平就有2200多名英雄儿女舍身救国。由王东沧、张根生领导的抗日大队,与入侵的日寇以滹沱河做掩护进行着殊死搏斗。“火烧辛营桥”“智取角邱炮楼”等战斗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段残酷而英勇的战斗史由革命家张根生整理出版了《滹沱河风云》并拍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屏。我们脚下的这个普通村庄,那时既是革命游击力量的凝聚点,又是堡垒村,还是远送仁人志士开赴前线的宣誓地点。


安平成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和长期抗战的指挥中心,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以及贺龙、关向应等开国元勋在此战斗、工作。被称为冀中子弟兵母亲的李杏阁就在该村对岸建起地下医院,救治伤病员。


解放战争中,为保卫抗战的胜利果实,安平人涌跃参军,涌现出了“母送儿、妻送郎”的感人场面,半月报名入伍高达2000余人,当年由安平人组建的“安平县农民保家独立团”,就从滹沱小镇建王庄渡口入阵参战,后编入主力部队,成为战果影响最大的英雄集体。他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许多荣立战功,后来仅为我党我军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就达二百多人。其集体参军的照片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珍贵展品。另外中国炮兵兵种创立者、原广州军区副司令、炮兵司令员岳洪池,原化工部领导张亮,原毛主席卫士长李银桥等都从安平走向轰轰烈烈的人民解放战争。


英雄为人民而献身,人民永远敬仰英雄。怀着深深的情愫,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并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纳上万人次参观学习。建起了王东沧烈士墓和杨各庄烈士墓,让子孙后代永记这些英雄,让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树的丰碑永存。


1955年,被毛主席批示 “五亿农民的方向”的南王庄三户老贫农,开起了全国合作化运动的先河。践行者坚定的信仰,无比的忠诚。


滹沱河见证了英雄安平人的创举,那段峥嵘岁月熔炼出安平历久弥新、厚重深邃的红色文化。



滹沱马颂


安平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与马有着不解之缘,这片地域曾是胡服骑射的发生地。在安平出土的汉代壁画墓中,汉代郡王出行图中各样的马风采多姿,将安平源远流长的马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安平县将马产业列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朝阳产业,加强与中国马业协会、中国马术协会对接合作,全力打造马产业高端多元发展模式。依托滹沱河天然黄金赛道资源,以赛事聚人气、聚马气,2018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中华民族大赛马、国际马联FEI耐力赛、ZWU世界马术绕桶冠军赛系列活动,吸引游客60多万人次,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谋划建设了占地4850亩的马术文旅体育小镇,打造了市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中国马文化博物馆、京津冀马术训练基地、国家马球训练基地等平台载体;先后与内蒙、新疆、甘肃多个县市缔结友好城市;成功承办第三届衡水市旅发大会和世界传统驯马大会,被中国马业协会授予“中国马业名城”荣誉称号。


2020年精心策划、采用高科技舞美灯光设备打造了5D映画实景舞台剧《飞马滹沱》,重现了汉代郡王出行的盛况同时展现了安平如今马业蒸蒸日上的态势。马具精品展、“天马行空”马摄影展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以“群英荟萃京津冀、飞马燕赵中华情”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马术节在安平成功举办,期间场地障碍、盛装舞步、马球等六大赛事扣人心弦,是该年度规模最大、项目最全的综合性马术盛会,极大提升了安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近期由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更为安平现代马产业发展乃至中国马术运动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梦高吭 


所有的回忆和梦想,都是从一条河流开始的。


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布局,新时代安平人奏起“协同创新、绿色崛起”的主旋律,进一步擦亮“天下网都、红色安平、孙犁故里、孝德之乡、中国马城”的靓丽名片,全县上下勠力同心实施“五个安平”建设,以自己更加丰富的实践,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着慷慨激昂的动人弦歌。 


作者:马建超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