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贡面是故城县特产,主要产地在故城镇。龙凤贡面也称龙须凤尾贡面,曾作为宫廷贡品而得名。相传此面起源于明朝,为衡水故城镇齐氏始创,迄今已有500年的生产历史。龙凤贡面以纯手工制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风味独特而闻名遐迩。2006年,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谓“龙凤”是“龙须”“凤尾”的简称,龙凤贡面系根据挂面的形状而定的,生动、形象,是含有吉祥寓意的称谓。龙须面因条圆空心、细如龙须而得名;凤尾面因条扁平直、薄如绵纸而称之,二者合一便被称为“龙凤贡面”。据史料记载,龙凤贡面在明宣德年间即已作为贡品进入皇宫御膳房。清乾隆皇帝南巡时,品尝过龙凤贡面后,龙颜大悦。县令闻之,随之进贡皇宫。乾隆皇帝品尝后喜爱有加,亲笔御封为“上用龙须凤尾贡面”。由此,龙凤贡面便名扬天下,被视为珍品。


故城龙凤贡面选料严格,据《故城县志》记载:“故邑地半沙卤”,小麦产量每亩最多“仅获五六斗”,如果赶上麦收前天气晴朗无雨,便会收获到一种质地特别坚硬的麦子,这种麦子用牙咬开,显出棕色晶亮的碴口儿,俗称硬质小麦。硬质小麦用绢罗筛出的净粉和黄米磨成的面醭加小磨香油、蛋清为龙凤贡面的主要原料。龙凤贡面工艺复杂而细致,首先用面粉、蛋清、盐水按比例调和和面,再把和好的面放在盆中饧好。然后做大条,在面板上将面用刀切成条并均匀刷油放入盆中。之后盘小条,在面板上向大盆内搓条。再将小条挂在竹扦上,进行抻面,也叫桄纤。再把抻好的面连同竹扦,一同放入面槽中饧面。最后在车间里的面架上将面制作成细条后自然干燥,切成小段,过秤、分装。



龙凤贡面成品白如雪,细如丝,空如竹,韧如藤。入口细腻柔软,清香可口,有筋骨,不发粘,易消化。因条细心空,吸水力强,食时,汤面各半,但将面挑起,却不见碗中有汤;放回碗中,汤水又复析出,龙凤贡面成品白如雪,细如丝,空如竹,韧如藤。入口细腻柔软,清香可口,有筋骨,不发粘,易消化。因条细心空,吸水力强,食时,汤面各半,但将面挑起,却不见碗中有汤;放回碗中,汤水又复析出,是该面最为独特之处。且一煮即熟,长煮不烂,剩面回锅仍如新面,隔夜食用,不粘不烂,仍清香可口。


龙凤贡面的烹调食用亦有讲究,先备好鸡汤或肉汤于碗内,佐以酱油、味精、葱花,再将锅内煮沸的面条捞出,放进汤碗内,调伴食用,入口柔软,味道鲜美,富有营养,如再佐以虾仁、海米、紫菜、香菜等佐料,更是色香味俱佳。


几百年来,故城龙凤贡面这一传统手工技术,长盛不衰,人才辈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技术精湛的制面师傅,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高超的技术、诚实的品德,向世人展示了故城人的风采,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


马晨曦 整理  摄影 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