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保卫战”是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衡水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河北省“净土行动”之“土五十条”,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扎实工作,衡水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进一步擦亮了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 


采样。


做好顶层设计 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体系


土壤环境质量关系百姓民生福祉,关系国土生态安全,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大计。衡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凝聚共识,强力推动。先后出台了《衡水市“净土行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衡水市净土保卫战工作落实方案( 2019-2020年)》,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各县(市、区)各部门责任,确保省下达和全市确定的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落地见效。 


加强农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 确保“吃得放心”


“你看,这一片原来都是污染严重的土坑和沟渠,现在修复改造成了41亩良田。作为污染源的化工厂也被关闭,取而代之的是生产高纯甜菊糖及其生产线设计安装为主业的绿色公司。”在冀州区南午村镇吴吕村东地头,村党支部书记冯金海讲解着眼前一片地的历史。 污染区域位于原冀州市第二化工厂所在地,外排污水流经农田和沟渠坑塘,治理前散发着刺鼻恶臭气味,对附近学生、村民和农田造成较大污染。这块地的污染问题,曾是困扰村民20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人们反映最强烈、最期盼解决的问题。2008年,因为污染严重,当地政府将化工厂关闭,但土地污染问题却成为遗留问题。


2016年,当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正式启动,鉴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冀州积极争取了中央资金3000万元来开展此项工作。2018年1月,吴吕村被污染地块的治理和修复工作也正式开启,经过调查确定了主要污染物为氯化物,污染物去除难度较大,修复公司主要通过水泥窑焚烧和原地异位化学氧化处理后回填。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这块污染地变为良田,种上了各种农作物,更没有味道,惠及周边1200多人口,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 


冀州区吴吕村被污染土地治理前。


治理中。

吴吕村党支部书记冯金海在介绍情况。


在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冀州区分局土壤科负责人李茜看来,吴吕村这几十亩地的问题被如此重视,并不惜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解决,不仅仅是因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更反映出当地政府和干部对于绿色发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民生的关注。这种转变,不仅仅在冀州,在衡水全市都成为一种共识和常态。 


近年来,衡水市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施策、治用结合,围绕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弃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工作,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绿色农业;着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3%,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2020年,全市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20万亩次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2%,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了40%以上,小麦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小麦病虫草防控项目区病虫统防统治达5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废弃农膜回收率预计达到82%以上,农田残膜“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完成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全市13个县(市、区)耕地全部划分为优先保护类。依托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在优先保护类耕地分区域、按年度、按计划推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确保“住得安心” 


制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是保障人民群众“住得安心”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衡水市着力加强污染地块环境监管,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列入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同时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印发《衡水市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联动监管程序》,强化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和土地征收、收回、收购重点环节风险管控,明确各部门相应监督管理职责。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报告的专家评审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审查,严格落实“净地”供应制度,坚决杜绝“毒地”开发利用。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全力做好民生实事 


衡水市将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20项民生实事项目。为高质高效推进治理工作,衡水市印发了《2020年衡水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专项推进方案》,将年度治理管控任务分配至各县市区,明确了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并坚持抓好典型示范。


今年以来,积极推广了武邑县“农村厕污处理一体化模式”、故城县“厕污并治、黑灰兼治、分散收集、集中治理、综合利用”模式和枣强县“户收集、村转运、乡处理”模式,督促各县市区在学习其它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创新适合的技术路线和治理模式。


武邑县“农村厕污处理一体化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遴选为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之一。在此基础上,衡水市对各县市区重点项目和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向进展较慢的县市区政府及时印发督办函,加快工作开展。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1210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和3782个村庄的生活污水管控,提前完成治理管控任务。 


大力开展国土绿化 筑牢生态建设屏障 


植一棵树、造一片林、增一抹绿。近年来,衡水市紧紧围绕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坚守生态、发展和民生三条底线,实施“绿色崛起、生态振兴”发展战略,先后印发了《衡水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衡水市国土绿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衡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等实施方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以城市绿化、衡水湖绿化、绿美廊道建设、林业园区建设、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131.34万亩,占省下达任务(77万亩)的170.6%,占市下达任务(110万亩)的119.4%,超额完成省市下达造林任务。 


立足京津冀重要节点城市发展定位,衡水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为载体,坚持“量质齐升”发展方式,大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战略;按照衡水湖环湖绿化规划,依法依规开展环湖林带建设、生态节点打造和迁村还绿工程,建设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按照“立体绿化、彩色绿化、多树种绿化”的要求,优化廊道绿化树种结构和空间布局;按照“高效集中、生态集约、兴林富民”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为引领,建设森林乡村示范区,积极推进环村林建设及住宅庭院、道路街巷、沟渠隙地和广场游园等绿化;以提升生态防护功能为目标,按照“有路有渠就有树”的原则,以改造退化防护林为基础,不断提高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效。 


2020年,从大运河畔到滹沱河两岸,从衡水湖周边到冀中平原腹地,从繁华城市到美丽乡村,衡水大地处处被绿色渲染,生态宜居的图景如画卷般清晰呈现,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绘就了全面小康的生态底色,吟唱出我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