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短视频
衡水市委宣传部
衡水市委网信办
衡水日报社
联合出品
“现在账都还清了,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衡水市景县刘集乡王辉村的乌鸡养殖场内,王连华一边给乌鸡喂食,一边乐呵呵地说道,“我家的黑乌鸡是散养的,产的绿皮鸡蛋营养价值高,而且口感好,好多人找我订购呢。”
王连华今年52岁,2010年秋天在天津务工时被查出患了上消化道静脉曲张。这种病对身体损耗极大,尽管他对饮食已经非常注意了,但是天气冷暖、身体不适都会引起消化道出血,需要常去医院治疗。后来又查出患了肝硬化,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过得越发拮据了。王连华妻子见状,带走了家中所有的积蓄,抛弃丈夫离开了这个家。只有儿子依然陪在父亲身边。
“后来都是借钱治病,住一次院花几万,外债都借了六七万了……说真的,当时我都不想治了。”王连华表情黯然,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尽管父亲如此消极对待病情,但儿子王洪林却从未放弃。多年来,王洪林一边辛苦打工补贴医药费,一边惦念着随时会病倒的父亲。“直到现在,儿子每天都会打个电话过来,安慰我、鼓励我。”王连华眼神中透出温暖的光亮。
这样的日子直到2017年才发生了改变,王连华和儿子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刘集乡副乡长张章勇介绍:“给他安排了就业扶贫专岗,月工资300元,还鼓励他入股金桥公司与双龙食品公司,每年都有分红,也享受着大病救助政策……他们的生活总算是有了点起色。”
虽然生活得到了改善,但依然艰难。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时常聚集在王连华家一起帮忙出谋划策,希望找到帮助他致富的法子。了解到产业扶贫的政策后,王连华也不想干坐着,原本就有养殖经验且喜欢养殖的他提出了养殖乌鸡的想法。然而大家对王连华的身体并不放心,毕竟他步行二三百米都会头晕,怎么支撑得起养鸡场呢?王连华却十分坚定地说:“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自己也得加把劲,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行!”
说干就干。2018年,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们帮忙联络,给王连华赊了800只鸡苗,完成了他的心愿。“还真别说,王连华特别能吃苦,有的时候住院都想着家里的鸡。他的努力也没白费,效益也挺好。”王辉村党支部书记张俊山说,“第一年他挣了3000多元,第二年6000多元,今年得有1万多元。”
2019年,王连华一家成功脱贫。
去年冬天,王连华因为喂鸡被冻感冒住了院,即便痛苦地躺在病床上,他也从未想过放弃。他笑着说:“这是我唯一能帮儿子减轻负担的方法了。日子好不好过,不都得过嘛,更何况现在越过越好了。”
如今,王连华的养鸡场有1000多只黑乌鸡,产的乌鸡蛋销往衡水、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地,村民们也都抢着购买,供不应求。王连华还建起了养殖大棚,买了孵化设备,谋划着通过孵化鸡苗增加收入。对于未来,王连华就一个心愿——努力多挣点钱,儿子能找到另一半,一家人一起把日子过好、过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