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1日,一场罕见的冷风急雨,持续了一天一夜。这天上午,在年画之乡武强县周窝镇旧城村年画世家贾振邦家老宅里,一场年画古版的抢救活动正在冒雨紧张地进行着。在冯骥才、张春峰等民艺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发掘下,从贾家老屋顶上抢救出159块祖传画版,其中有民间国宝级文物13块。这个奇迹震动了中国民间艺术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等4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到现场采访报道。围绕这次非同寻常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活动,亲自指挥抢救活动的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出版了一本专著《武强秘藏古版发掘记》,中央电视台还在《东方时空》中做了一期专题节目《老屋的秘密》。


旧城村,是个160多户、610口人的村庄。村虽小,但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它和许多县的“旧城”一样,在民间蕴藏着一个个闪光的故事。


“旧城”遗址,就在现在旧城村附近。史志记载,城池东西1000米,南北700米。原是武邑郡的治所,它筑建于北魏道武帝皇始二年(公元397年),武邑郡在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撤销后,武强县便把治所迁入。于是,历史上的“旧城”便成为了武强县的县城所在地,直到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在其40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不仅一直是武强县的治所,而且在南北朝、隋代、唐代期间一直是武强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在公元954年的一场特大洪水中,这个县城被淹没、冲毁,导致武强县在正式立县后的第一次县城搬迁。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年),由上辖武强县的冀州刺史张辉主持,在地势较高的现在街关镇筑建新县城,武强遂把治所迁入。


武强县把治所迁走之后,1200多年来,先后有贾姓、王姓、刘姓居住,称之为旧城村,是武强县最古老的村庄之一。由于它曾是县城所在地,造成了民风淳朴、崇尚文明礼仪和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武强木版年画生产一直是武强县的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到清末民初,该村从事武强年画的画业作坊仍有王廷瑞、贾丙戌、贾清波、贾蓝会、贾董杰、贾勋臣、贾兴邦、贾五群、王二凤、王学谦、张通、贾三柱等12家之多,并有“庆和兴画店”、“德兴画店”等老字号。每家从业人员10人以上,当时的年画产量约占全县产量的二十分之一。而且,这个村在陕西的西安、凤翔、神木,山西的榆次、盂县及河北省的邢台、邯郸、保定等地设有年画批发庄或分号。其中,贾振邦祖上有记载的可上溯6代都是从事年画业(再往前无考),清代嘉庆年间在本村和县城南关设有作坊和银号,最兴盛的时期是道光、咸丰年间,年产量曾达200万张以上。从这可以看出“旧城”老县城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


另外,旧城村作为武强县的老县城,还在民间和《武强县志》、《深州风土记》等史志中留下了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说县城的淹没不是洪水暴发,而是一个“变成龙”的白蛇“担生”所为。在城东南武强界,县民崔和在途中见一小蛇,疑其有灵异,遂拾回家中饲养,并起名为“担生”。小蛇长大后,经常咬人,成为乡民的灾患。县衙知道后,把崔和逮捕入狱。担生为救主人,化为白龙,腾浪兴波入城,把崔和救走,整个县城被淹没成了一片湖泊。从此,秀丽的湖水风景,加上离奇的故事传说,以“郎君异渊”的名字成为明清时代武强县的“十景”之一。明代诗人曹安留诗云:“故老总相传,郎君有旧渊。眼前遗迹在,野外古城连。积雨成行潦,当年诧巨川。莫言兴废事,沧海变桑田。”


作者:刘金英 编辑:贾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