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谱,是指导敲鼓动作和节奏的乐谱。传播在民间的鼓谱,没有像歌曲“1234567”那样的记符,一般都是凭敲鼓艺人一代代地口传心授。近年来,武强县街关镇铺头村“鼓迷”张栓紧和石方全等民间鼓手,走访了本县和周边市县的120多个村庄,从民间搜集起各种敲法和不同节奏鼓点的鼓谱300多套,曾引起省、市有关领导和民艺界专家的高度重视。
人们在欣喜之际,不由得产生出这样的疑问:武强,为什么在民间会有这么多的鼓谱呢?其实,说起武强鼓谱丰富多彩的根源来,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武强一带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战国时是燕赵两国交界处;东汉是刘秀与王郎征战的地方;宋代是宋将杨六郎与辽兵多次交兵的战场;明代建都北京,武强成为畿辅屏障,战事首当其冲,清代捻军、太平天国与清兵交兵征战也曾席卷武强境内……在古代,打起仗来大都是兵对兵、将对将,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杀斗。在杀斗中,双方不仅擂鼓助阵,鸣金收兵,而且根据战斗的规模、声势、环境,擂鼓时要擂出不同效果的鼓点或节奏,其作用就像近代战争中的进军号角。铿锵有力的咚咚战鼓,惊天动地泣鬼神,往往把将士们催得热血沸腾,威风凛凛,不顾性命地向前奋勇冲杀。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以战鼓助威而使战事大获全胜的生动故事。如:三国时期,关羽从曹营挂印封金逃出来后,到古城欲与刘备、张飞兄弟相会。张飞怀疑他变节投降,不肯开城门,要让他拿出斩杀曹操兵将的行动来。当关羽提刀与追杀来的魏国大将蔡阳决战时,张飞亲自擂起战鼓,三通鼓激起了关羽与敌人不共戴天的杀敌勇气,不消几个回合便斩下了蔡阳的人头。宋代,抗金将领韩世忠与金兀术在长江决战,夫人梁红玉站在高高的战船之上劲擂战鼓,鼓声唤起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勇气,直把金兵杀得落花流水。在武强历史上,《直隶深州总志》还记载: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契丹(辽国前身)南侵,攻破了武强县城,杀了都监孙某,俘其妻李芳仪而去。芳仪系江南国王李景之女——太宁公主。宋朝北都教官晁补之依据史实写过一首《芳仪曲》的长诗,诗中有“……供奉一官来武强……仓皇三鼓滹沱岸,良人白马今难见”的诗句,从中可见当时在激战中也是战鼓高擂。
武强县兵家相争的历史环境和古代以擂鼓壮军威的特定氛围,给这片充满着“多慷慨悲歌之士”和“壮士一去不复还”的燕赵大地留下了许多气势磅礴、节奏激昂的鼓谱,如“林冲下山”、“张飞赶船”、“大进村”、“群英大聚会”、“二十八宿”、“龙腾虎跃”、“炮打襄阳城”、“牛斗虎”、“秦始皇大立碑”、“龙腾虎跃”“大战鼓”等。
后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欢庆战斗胜利时也开始敲鼓来庆贺,于是便相继产生了一些带有欢快气氛的鼓谱,如“百鸟朝凤”、“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百花齐放”等。再后来,人们又把鼓乐延伸到庆贺丰收或春节年俗时以鼓乐营造欢乐气氛等,这时又出现了一些“喜鹊登枝”、“抬花轿”、“五谷丰登”、“天女散花”、“家和万事兴”等这样喜庆兼娱乐的鼓谱。
在武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日积月累,一代代的人在打仗、欢庆胜利和欢度节日的习俗中,传承不衰的鼓谱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形成了带有地域色彩的粗犷、雄壮、热情奔放的风格。在鼓谱的形式上,还形成了鼓套、节鼓、套鼓等不同的路数,长短不同,敲法各异,有的还以群鼓配上锣、钗、钹等乐器,使鼓乐成为群众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近代,武强大地上的鼓谱还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由于抗战时期一直处在冀中革命老区的特殊区位,欢庆胜利、军民联欢的机会很多,因而“敲起鼓来打起锣”为之助兴也就成为一种催人上进的革命时尚。尤其是在敲鼓敲到高潮之际,鼓队指挥人跳跃着舞动用细长竹竿挑着红布条标志的“招子”,在鼓队中间上下挥舞,把鼓手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一个个鼓手摇身晃臂,把鼓锤抡圆,把鼓敲得震天得响。有的“耍招子”人还即兴发挥,穿插着高唱一些与聚会有关的时代唱词。如1997年在庆祝香港回归时,武强镇北牌鼓队在敲鼓庆贺时,耍招子的即兴唱道:“一国两制好政策,香港回归普天乐……”、“香港回归喜讯传,全国人民笑开颜……”自从党中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后,街关镇西宋、新合、铺头等一些村庄的鼓队,在敲鼓时耍招子的人还编出了一些与鼓谱既有联系又凸显人们心声的新词,如:“精神文明大发展,百姓生活大改观,道路畅通环境美,小康路上跑得欢,今天不敲别的鼓,万里长征‘走雪山’”(“走雪山”系一民间鼓谱名称);“三农政策定得好,农民收入大提高…….国泰民安庆盛世,激情久久‘风还巢’”(“凤还巢”系一民间鼓谱名称)。
武强县丰富多彩的民间鼓谱,世代相传,而且与时俱进,近年来,有的鼓乐队与民间秧歌和广场舞相结合,边敲、边扭、边跳、边唱,只见鼓槌翻飞,彩绸飘舞,气势雄浑,舞姿优美,让人目不暇接,精神振奋,使扎根在燕赵大地上的民间鼓谱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光添彩。
作者: 刘金英 编辑:贾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