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节奏:有人放弃休假,奋斗在抗疫一线;有人甘当志愿者,助力防疫;有人奔赴武汉,勇做“逆行者”……疫情下,岁月深深烙刻了每个普通人凝心聚力战疫情的模样。
如今,春分已至,莺飞燕舞,面对逐渐迎来曙光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大家都对疫情结束充满了期待,开始憧憬接下来的美好生活。疫情后,你最想做什么?让我们走近几位市民,聆听他们的心愿——
衡水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孙涛:
盼重游武汉 看看这座英雄的城市
被问及“疫情结束后的心愿”,衡水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衡水市二院急诊重症科医生孙涛不假思索,“我想重游英雄城市武汉,看看我治疗过的患者们,回驻地住住,让宾馆的阿姨们看看我不穿防护服的样子。”
2月28日,孙涛随队启程,和队员们一起支援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呼吸与危重症二科的一名主治大夫。他的工作单调而繁琐,查房,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重要脏器功能、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情况,随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及治疗方案,维持用药速度。患者中有心情焦虑的,他经常去开解;有与无创呼吸机配合不好的,他耐心指导其呼吸;即将被分别送往两家定点医院接受治疗的父女俩,离别前想见一面,他几经协调终于完成他们的心愿……提及支援湖北的这段经历,孙涛有讲不完的故事。
3月13日,孙涛及队员们与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顺利交接,标志着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虽然返程回到了衡水,但他仍旧惦记着那座英雄的城市,惦记着曾经治疗过的患者们,“希望再相见,在满目繁花的樱花树下。”
本报记者 朱微
护士冯巍巍:
摘下口罩、脱下防护服 好好陪陪家人
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护士冯巍巍,是医院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护士。从农历大年初三起,她就一直奋战在一线,每天负责病人护理和病区消毒等工作。丈夫也在后方默默支持她,千方百计筹集消毒液,无偿捐给妻子所在医院。
说到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事儿,冯巍巍说:“我最想摘下口罩、脱下防护服,好好陪陪家人。回到家我要首先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陪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与丈夫分工做家务,陪孩子上网课……如果可能的话,陪着儿子去北京看升国旗。”
本报记者 夏晓婷
火锅鸡店老板苏刚:
免费为市三院送餐近一个月 最想看看医护们的脸
今年春节期间,市区庆丰街晨宝家火锅鸡店的店长苏刚和两名厨师一直很忙碌。自2月1日(农历大年初八)起,他们每天穿越半个城区,免费为市三院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们送餐近一个月,直至我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完全出院为止。
每天,苏刚他们都精心准备,既要调整餐食的品种,又要保证营养搭配均衡,三人为此煞费苦心。“他们在抗‘疫’一线特别辛苦,只有他们吃好了,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苏刚说,送餐的这段时间,无法和医护人员们相见,但他常遥望市三院的隔离病房,“知道他们在里面救治病人,很想对他们说声,‘辛苦啦!’别的咱做不了,只能换着花样儿地做饭,让他们吃得更香点儿。”
苏刚希望,疫情结束后,能再给市三院的医护人员们做顿饭,看看他们的笑脸,记住这些医护人员的样子。
本报记者 朱微
大学生夏晓帅:
早日回学校 为考研做准备
夏晓帅今年22岁,是河北师范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她原本计划寒假回到冀州区徐庄乡冯家庄和家人短暂团聚后返回学校,继续准备考研和毕业论文。但疫情暴发,打乱了她的计划。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冯家庄响应上级号召,全民抗疫。夏晓帅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于是她立即报名,成为了村里的一名志愿者,与村民一起到村口执勤,负责日常填写出入登记表、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等一系列工作。
“对我来说,这次的疫情也是一次人生的考验,作为一名党员和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很荣幸为自己家乡做一份贡献,抗击疫情的工作是给自己最好的成长礼。”夏晓帅说,疫情结束后要摘掉口罩尽情呼吸,然后约上闺蜜一起到饭店好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火锅,再回到学校,继续为考研做准备。
本报记者 夏晓婷
消防员张丽朋:
期盼着迟来的团圆
今年春节,是90后消防员张丽朋在单位坚守的第七个年头,这些年,为了确保辖区消防环境安全稳定,他节假日一直在单位坚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他回家探亲的时间被一再延迟,疫情过后,张丽朋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看看父母妻儿,圆自己和家人的团圆梦。
张丽朋是衡水市消防救援支队榕花街特勤站的一名消防员,鼠年春节,和过去六年一样,张丽朋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在站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执勤备战之中。本来按照计划,春节结束之后,张丽朋就回家看望父母妻儿,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站上又有了新的任务……
疫情期间,身兼数职的张丽朋,作为班长,每天都带领班级成员进行车辆器材维护保养,充分做好执勤备战准备,仔细对班级内的每名同志进行体温测量;作为单位的给养员,他组织经委会成员科学研究制定菜谱,严格把关食材采购环节,确保大家的饮食安全;作为卫生员,他每天对营区环境进行消毒、对人员口罩佩戴情况进行巡查,定期了解物资消耗和储备情况,并按照支队要求定期对指战员体温、物资消耗储备情况进行上报,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父母又老了一岁,他们的身体可好?妻子这些年替自己照顾老人孩子,我想让她好好歇两天,换做我,照顾她;孩子长这么大,没见过几次父亲,我想好好抱抱他!”张丽朋告诉记者,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些年为了工作亏欠家人太多太多,疫情结束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看看父母妻儿,好好尽一下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本报记者 褚凤娜
小学老师赵金笼:
重返校园后和学生们来个大大的拥抱
赵金笼是衡水市桃城区滏阳小学一年级的一名班主任老师。她原本早该结束寒假,与60多个学生一起在春阳暖照的教室中读书学习,如今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不得不待在家中,通过网络和孩子们互相关心,通过微信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
虽然没有开学,但是赵金笼一点也没闲着。她每天要在微信群中了解每一个学生有没有发烧生病;因为低年级没有网络课程,她就从网络上找各种相关的学习资料,指导家长辅助孩子学习;每天将疫情防控的小知识,国家和本地的疫情新闻发到群中,让学生能在业余时间对新冠肺炎疫情有简单的了解,“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长时间不出门玩耍很容易产生抗拒心理,我们要通过疫情知识小科普,让他们知道居家隔离的必要性。”赵金笼说。
说起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事,赵金笼说:“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尽快回到学校,和我的学生们来个亲密无间的大拥抱。希望疫情快快过去,让寂静的校园再次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起学习,一起跑步,一起迎接每一天的阳光。”
本报记者 王秀
衡水卫生监督局学校饮水科副科长彭云花:
和家人一起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对于衡水市卫生监督局学校饮水科的彭云花来说,过去的两个月忙碌且充实。
自1月26日起,彭云花和同事们一直坚守在一线,24小时待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她们多次对河北建投衡水水务有限公司及辖区各生活区的饮用水,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先后制定了生活饮用水水污染应急预案、学校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校复课卫生监督意见书等文件,对涉水复工企业及学校进行安全排查,到衡水中学、衡水市第二中学进行复学前疫情防控工作检查,指导学校落实教室、餐厅通风消毒等工作。同时,作为衡水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家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还要操持家务、辅导孩子学习、照顾老人。
“这段时间真得是一刻也不得闲,脑子里始终绷着一根弦,生怕哪项工作没做好,影响到学校开学,造成生活饮用水污染。”喜欢慢节奏生活、爱好旅游的彭云花坦言,疫情结束后,希望能和爱人一起带上孩子们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放松一下心情。
本报记者 朱微
市民孔德财:
想美美地吃上一顿火锅
衡水市冀州区市民孔德财,是一名中专美术老师,平时除了喜欢画画,最大的爱好就是吃。火锅、油焖大虾、烤串、麻辣烫……凡是美食,只要吃到嘴里,她就感觉幸福无比!疫情期间,为响应国家号召,爱吃的她一直“宅”在家里,实在嘴馋时只能望美食图片止饥。
疫情结束后,爱吃的孔德财最想做的事儿肯定跟美食有关。“走出家门,约几个闺蜜到火锅店去,美美地吃上一顿!”孔德财说,每次去火锅店她最爱点的就是鸳鸯锅底——一半儿辣,一半儿番茄,红彤彤的锅底看着就像一幅立体彩色油画,咕嘟咕嘟冒着泡的汤水,再加上那四溢的香气,想想就让她流口水。
吃完火锅,孔德财还要和闺蜜们一起开启购物模式,去商场买!买!买!天气越来越暖,她要给父母和自己买几件漂亮衣服,再来一套当季流行的品牌护肤品,还有她最喜欢的彩妆……
本报记者 夏晓婷
肯德基吉美店职工樊勃:
愿餐厅高朋满座
樊勃是衡水肯德基餐厅吉美店的副经理,说起疫情结束后的心愿,她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餐厅基本以外卖为主,现在刚开放堂食,顾客都要隔开距离就坐。如果疫情结束,我最想看到的是我们餐厅恢复以前人来人往的景象,人与人之间不再有距离。”
新冠肺炎期间,很多餐饮店没有营业。樊勃所在的肯德基吉美店,虽然没有停业,但疫情期间也关闭了堂食,客流量也较之前少了许多。“原来餐厅每到吃饭的时间,便桌桌爆满,可疫情时,我们只能供应外卖,有时一天只有几单,看着空荡荡的餐厅,我们每一名员工都只能望‘门’兴叹。”樊勃说。
现在,肯德基餐厅已经开放堂食,樊勃高兴地看到,顾客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她说:“我们有严格的防疫措施,员工每天测量体温,严格执行各项消毒制度。每一位来就餐的顾客都要测体温,并登记个人信息。我们专门在柜台前设立了取餐处,顾客不能靠近柜台,可以手机自助下单后到取餐处取餐,以保证每一份餐食都安全卫生,就餐的顾客也会尽量隔开距离坐,顾客们可以放心来我们餐厅就餐。”
本报记者 王秀
住在养老院的老夫妻:
早日抱抱重孙子 与家人好好聚聚
疫情发生后,衡水各养老院实行封闭式管理,暂停家属探望。住在故城县郑口镇大杏基村养老中心的老两口崔金利和袁玉环,已经一个来月没有见过家人。面对“家人进不来,老人出不去”的窘境,该养老院建立了“视频探访”制度。不久前,两位老人与儿子、家人视频后,得知有了重孙子,特别开心。
据袁玉环老人介绍,这段时间在养老中心住得好、吃得好,有护理人员的细心照顾,家里人也很放心。往年春节,儿子都会接她和老伴儿回家待上一段时间,如今却只能与孩子通过视频见面。“那天,视频里俺看到重孙子又白又胖,还冲着俺笑咧!高兴得一夜没睡。”袁玉环笑着说,希望疫情能够早点结束,早点回家抱重孙子,与孩子们好好聚聚。
本报记者 夏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