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武汉
既为天使 使命必达
王翠梅(右)培训练习中
今天是我们到达武汉的第四天。静下来想想有时感觉就像在梦里一样,但周围的一景一物、一言一语又都提醒我已经身在武汉。毛主席的诗词中写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从5号晚上集合出发到6号凌晨到达,我们告别家乡水,来战武昌区。得知我要支援武汉,家人问我:“你怕不怕?”我说:“怕。”“那你还去?”“这是我的职责,你们支持我吗?”“一定要保护自己。”
到达驻地后就是紧张的岗前培训,新冠病毒相关知识,正确掌握穿戴防用品、咽拭子标本采集、诊疗工作流程、患者心理安抚……我们需要掌握很多东西,每个人都很忙碌,甚至培训到晚上十二点才结束,结束之后我们还会继续练习到很晚。8号晚上,我们迎来了第一次入舱任务。
一切准备就绪,加油
今天晚上,我所在的护理小组开会总结了第一次入舱的经验教训,重点讨论了防护服的穿戴和病区工作中避免职业暴露的心得体会,相互借鉴、相互提醒,同时大家还围绕改善工作流程、病房环境管理等提出了不少好的想法和建议,汇总后由张宏亮组长向上反馈。我们的工作氛围非常好,都是集思广益,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只要对舱内管理有益处的实际意见建议都会很快得到落实。
2月10日 武汉
与子同袍 与子同裳
今天是来到武汉的第五天,我们收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捐赠物资,让所有队员都非常感动。湖北是中国的湖北,武汉是全中国人的武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硬核支持下,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到处充满了力量和凝聚力,武汉当地人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照顾,就像网上说的那句“全村的龙把最硬的鳞都给你了”,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河北省第三、四批援鄂医疗队总共135人,全部被安排到武昌方舱医院。队员们虽然身份各异,或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但在祖国的召唤、严峻的疫情面前我们只有一个称谓:白衣战士!大家都只有一个信念:战 “疫”不胜,决不收兵。短短几天的融洽相处,大家迅速熟悉起来。虽然生活中大家都带着口罩,工作中更是层层武装只能通过衣服上的名字来辨认,但对面走来相互的带头微笑,举起拳头加油的手势,相互配合的防护服穿着,一起高呼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让我们成为相濡以沫、共同扶持的“战友”。与子同袍,与子同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2月11日 武汉
第二次进舱
今天是第二次进舱,我所在的护理小组值凌晨4:00—8:00的班。有了第一次进舱的经验,第二次进舱前准备也更加细致了,心态上也是多了一份从容和镇定。头天晚上仍然尽量少吃饭喝水,很早就躺在床上休息,并不断暗示自己“睡觉、睡觉、睡觉”,可大脑还是放电影似的把穿脱防护服流程,病床分布、功能分区、注意事项等一遍遍的播放。在半睡半醒之间等不及闹钟响铃就爬起来收拾装备,强迫症似的上厕所排空身体,2:30所有小组成员准时集合,统一乘专用的公交车前往武昌方舱医院,正好碰到河北医疗队队长徐卫华去机场接物资回来,每一个人都在忙碌,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伴着淅沥沥的小雨,车子疾驰而过。司机严师傅非常热情,我们一上车就说:“谢谢你们,向你们致敬”,下车时握着拳头对我们说:“白衣天使们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听了如此硬核的支持和鼓励,我们觉得更有力量和决心。
十分钟的车程转瞬即到,进了医院,小组长按人头领了防护用品,大家就各自忙碌为进舱整理好行装。两个人一组,互相监督穿防护装备,你穿一步,我盯一步,我做一步,你看一步,处处谨小慎微、步步遵守规范,精细到一个口罩,戴的时候手摸哪,先戴哪侧带,再戴哪侧带,放到什么位置……,口罩、帽子、手套都是双层,细节决定成败,只有防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救治病人。穿好后在每个人衣服上写上单位和姓名,排成一队有序的依次进舱。一个人进第一道门后,需立即关门,到下一个门,下一个人默默的数十个数后再进、再关,必须始终保证有一道门关着的。
王翠梅(左)和战友一起交流病人情况
进到病区,我们一对一床旁交接班,哪个病人发热,哪个病人血压高,哪个血氧低……依次测量、记录、采血、安抚病人。几天来,经过全体队员的努力,我们从进舱开始的茫然慌张到现在的井然有序,从舱区凌乱的工作场地到整齐划一的环境改善,从手忙脚乱到高效运转,付出了超常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流程越来越合理,穿着厚厚防护装备的操作也越来越熟练。在这里的工作强度和预期差不多,辛苦是很辛苦。工作中看到病人那期望的眼神和一声声谢谢就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护目镜上的水滴、湿透的衣背、长时间站立疲惫的双腿……都不算什么。我们带着希望,带着温暖,带着力量在战斗,武汉的明天必将更美好。
工作中的王翠梅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面对疫情,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更何况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这紧急关头,更应该责无旁贷,用自己的能力去救治患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待疫情过去后,定当带着孩子看看这美丽的江城大地!
日记作者:王翠梅 整理:张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