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年俗文化中,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几乎天天都有讲究。例如,正月初三要吃春酒;正月初七是人日,即纪念人的诞生;初八是谷日,即谷神的节日;初九是豆日;初十是棉日;正月十二是老鼠节;正月十五是灯节。而到了正月二十五这一天,则是“囤神”的生日,民间有打囤填仓的习俗。


农历正月二十五,各地称为”填仓节”,我们景县通称”打囤”。每到这天的黎明,农村各家各户怀着对”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的期盼和憧憬,先把院子打扫干净,再用灶膛灰,撒成一个个大小不等,象征粮囤的圆圈。院中心和大门外,要撒大囤,每个囤还要撒出一架梯子,意思是粮囤又高又大,蹬着梯子才能倒粮食和取粮食。囤的中心,分别放上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五谷杂粮,一囤只放一种粮食,叫“填仓”,再用半头砖压住,以防备鸡、鸟偷吃粮食,然后放鞭炮、吃水饺。天亮后,当阳光洒满大地,把半头砖去掉,这叫“晒囤”,整个打囤过程全部完成。


打完囤,一般认为是年的结束,农事活动的开始,这一天,家中管事的人要对农事进行安排,民谚说,“过了二十五,手脚得沾土”。


据《景县民俗文化集萃》记载,关于填仓节的来历,在景县的南半部,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黄河以北连续三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可是朝廷不管百姓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因连年饥荒,饿殍遍野,这时,有一个给国库守粮的仓粮官于心不忍,毅然开仓救济灾民,让饥民们把国库的粮食抢运一空,救活了一方百姓。但他无法向朝廷交代,便在正月二十五放火烧仓灭迹,自已也跳入火中烧死。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侠肝义胆,舍身救民的仓官,便将每年的正月二十五定为填仓节。


过去的填仓节,北方大部分人家中午要吃烙饼,叫”铺囤底”,有的地方则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条儿,期盼“五谷丰登”。我们景县农村大部分家庭填仓节早起包饺子吃,内含一年合合美美,粮食丰收,交好运之意。


打囤,在我们景县讲究特别多,一是天不亮必须完成全过程;二是没出嫁的闺女,一天不能出门;三是新结婚的新媳妇,必须在正月二十二以前回婆家“满囤”,因为二十三回婆家会“踩囤边”,二十四回婆家会“蹬囤底”,这两天是婆家最忌讳的日子。我婶子家年前结婚的嫂子,因娘家有急事,二十三才回婆家”满囤”,弄得我叔和婶子哪个不高兴劲就甭提了。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连年丰收,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发愁的日子己成为过去,人的思想观念有了质的飞跃,改变了古老的纪念方式,为不污染环境,人们不再燃发鞭炮,家家户户用煤气或天然气做饭,再也没有灶膛灰了,但是,正月二十五这天早起,景县农村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吃,一是来纪念这一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对一年“五谷丰登”的希冀和期盼。


冀州、桃城、阜城、武邑、安平等县市的“打囤填仓”习俗基本相同,只是在安平民间,有的家庭用粮食代替草木灰画圈代表囤。总之,都反映了农耕社会时期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企盼。


作者:徐朝

编辑:马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