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俗称“过小年”,这一天民间有“祭灶”的习俗。
旧时,几乎家家户户的灶台后方都张贴着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神像。他们旁边站立着两个童子,各抱一个陶罐,写着善字的为“善罐”,写着恶字的为“恶罐”。这家人在一年中做了好事,灶王爷就记录下来放进“善罐”,做了坏事就放进“恶罐”。每年腊月廿三,灶王爷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为了让灶王爷说好不说坏,人们用糖瓜等祭品祭祀他,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官降吉祥”。
“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夏代就被列为“五祀”之一。历史上祭灶的时间不统一,有的地方在腊月廿三,而有的地方在廿四。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云:“古传腊月廿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祀……”关于灶王爷的原型,民间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火神祝融;有说他是镇守渑池的大将张奎(一说张单),死后被姜子牙封为灶神;也有说他是火精叫宋无忌或苏吉利;还有说她是主管厨房事务的女神叫先炊。总之,这一习俗最早寄托了先民对火的崇拜,在演化过程中,加入了农耕社会时期人们对丰衣足食的企盼,并以特有的民间幽默方式融入了劝人向善的思想。
衡水民间“祭灶”的方式大同小异。在武强,旧时多由年长的男性主持,有“女不祭灶、男不祭月”之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买来新的灶王神像,俗称“灶码”。晚上用糖瓜祭祀,口中念道:“腊月廿三,灶王要上天,家家都祭祀,为了保平安。”也有的祷告说:“灶王爷、灶王爷,撒米泼面别学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孩子们玩耍时喊着“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的童谣。祭祀完后,把旧的灶王神像烧掉,贴上新的。祭祀时,还要供奉豆料、草节,是为了让灶王乘坐的万里马吃。在安平,豆料和草节是为了让灶王乘坐的万里牛吃,并且把这些豆料从屋里撒到门外。在武强等地,这一天有新媳妇必须在婆家过的习俗,说是“天大的媳妇不过廿三”。
祭灶后,人们还要清扫房间,粉刷墙壁,贴年画,剪窗花,这时离春节还有六七天,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故城的乡村这时开始忙着蒸年糕、枣卷、黏窝窝,并且赠送邻里品尝,以示和睦。
作者:赵云旺 编辑:马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