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等患者均属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那么这些人群该如何进行一级预防呢?


李强:高血压人群——(1)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2)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3)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4)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伴糖尿病或蛋白尿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进一步降低至130/80 mmHg。65~79岁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还应进一步降低至<140/90mmHg,≥80岁的老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mmHg。

 

吸烟人群——(1)吸烟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是明确的。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2)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

 

糖尿病人群——(1)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做糖耐量试验,及早识别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状态。(2)糖尿病患者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身体活动,必要时口服降糖药或采用胰岛素治疗。推荐一般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糖化血红蛋白<7.0%。(3)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mmHg时应开始使用药物降压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应低于130/80mmHg。

 

脂异常——(1)在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包括<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确诊后应考虑给予他汀治疗;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定期(3~6个月)检测血脂。(2)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将降低LDL-C(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作为防控脑血管病危险的首要干预靶点。

 

心房颤动——(1)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房颤动。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2)应根据心房颤动患者绝对危险因素分层、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意愿以及当地医院是否可以进行必要的抗凝治疗监测(INR),决定进行适合的个体化抗栓治疗。

 

(3)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如CHA2DS2⁃VASc评分≥2分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人群,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目标值范围在2~3)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服用他汀类药物和(或)阿司匹林,并筛查其他可治疗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治疗并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健康饮食、适当的身体活动。

 

另外,对于有先兆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应重视脑卒中的预防。不推荐年龄>35岁,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或既往血栓栓塞病史等卒中危险因素的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药。代谢综合征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患者应积极对各个独立疾病(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管理与治疗。

 

问:贵院神经外科已有近二十年发展的历史,这些年,业务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早就已经成为医院的重点发展学科。您能谈谈近些年对于脑血管病开展了哪些治疗措施呢?


李强:神经外科在李双萍副院长的带领下,是我院发展迅速的科室之一,技术力量雄厚。我科对出血性脑卒中,针对不同出血量,不同年龄的患者,以及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能够个体化手术治疗。均能够精准定位,分别采用锥颅碎吸、内镜下微创,开颅等不同方法,均取得良好效果。对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血管内治疗,可开颅动脉瘤夹毕,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对急性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我们神经外科可以在时间窗内血管内治疗,即可以积极取栓,如果错过了取栓时机,则可以行去骨瓣减压,均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神经外科常年与国家级、省级医院保持联系,专家可随时为病人会诊、手术,使衡水的病人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更高一级水平的诊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