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今衡水市桃城区前马庄)人,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现将孔颖达一生之经历编撰成文,让世人了解一代大儒辉煌的一生。

 


一、孔子圣裔,儒学世家,少小求学,志向高远


东汉时期,孔子第二十代裔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被封下博亭侯,从此其后代世居下博县。隋代置衡水县。《元和郡县志》载:衡水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名。长芦水,县南二百步。”孔颖达为孔郁第十一世裔孙,因此,孔颖达为孔子第三十一世直系裔孙,史书称孔颖达为衡水人。


孔颖达曾祖孔灵龟,为北魏国子博士;祖父孔硕,为北魏治书侍御史,为官正直,威重严明,“权豪为之屏踪”,“风俗以之肃清”。父亲孔安,为北齐青州法曹参军,执法公平,志在宽简。孔颖达从小生活在一个诗书传家的世宦之家。


孔颖达在衡水度过了至为关键的求学时光。他八岁就学,勤奋好读,史载其“日读千余言,至暮更诵,未尝嬉戏,有异凡童,《三礼义宗》尽能闇(àn)记。”孔颖达少年时期特别注重学习《三礼义宗》,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学著作。该书为南朝崔灵恩所著,崔灵恩治经以郑注为宗,重视文字训诂,并善用纬书及阴阳五行说解经,带有较为明显的北学倾向;后又由北入南,促进了北学之南渐,对南北经学的渐趋融合贡献良多,唐宋时期朝廷考定朝廷礼仪多参引此书,这对日后孔颖达汇总南北学问奠定基础。


时人称赞他“庭罗俎豆,幼习升降之礼;门列骖驵,少怀远大之操。”孔子年幼时做游戏,常常摆起各种祭器,演习祭祀的礼仪动作。幼年的孔颖达以其先祖孔子为榜样,志向淡泊而高远。孔颖达之所以能成为经学大师,撰成《五经正义》,其基础即奠定于幼童时期。


孔颖达就在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刻苦攻读,勤于实践,二十岁已学有所成,尤明《春秋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且擅长历算。


二、造访刘焯,授业家乡,冀州论辩,初登雅堂


开皇十四年(594年)孔颖达时年21岁,造访同郡通儒刘焯。刘焯(544-610)信都昌亭人,隋代著名天文学家、经学家。但是刘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最初对年轻的孔颖达不能以礼相待。孔颖达所提疑难问题,多出乎于刘焯的想象,刘焯改容敬之,执意挽留孔颖达于他的门下。孔颖达固辞不就,回到家乡开馆授徒。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孔颖达27岁,此时孔颖达已经名重一时,《孔颖达碑铭》称:“博韬金匮,覃思迈于西河;学富石渠,沉研冠于东阁。词光翰苑,文丽彩虹,思极掞天,才华日进。蹈忠孝以行已,践仁信以立身。”


冀州刺史窦抗因孔颖达的名望,征召他参与名儒论难,其时大儒刘焯、刘轨思、刘彦衡以及后与孔颖达同为天策府十八学士的衡水同乡盖文达皆得预坐,孔颖达登上官方组织的学术辩论。此次辩论会上孔颖达表现不俗,崭露头角。此后,孔颖达继续在家乡授徒,同时研读儒家经典,一直到32岁出仕。


作者:王文书  编辑:贾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