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雄安新区都市农业科技博览园温室大棚内,工作人员查看番茄长势。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摄


11月14日,走进雄安新区都市农业科技博览园,一栋栋日光温室大棚错落有致,大棚内弥漫着番茄的清香。


雄安新区都市农业科技博览园技术人员李增辉在大棚里观察番茄植株叶片是否有病害迹象,果实发育是否正常。


“病虫害防治工作过去比较依赖农技人员和老农人的经验,识别慢、易误判,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李增辉说,“雄小农”AI农业大模型成了他的好帮手,能快速识别诊断作物病虫害。


李增辉在手机上打开“雄小农”小程序,只需上传番茄植株的图像或描述症状,就可查看病虫害的详细信息和防治建议。


“从‘人眼识别’到‘慧眼识病’,不仅提升了病虫害判断的准确率,还缩短了从发现病虫害到实施处置的时间。”李增辉说,只要打开小程序,扫一扫,就能够知道作物上面长的是什么虫子,需要用什么药,以及以后应该如何预防,这样能有效遏制病虫害的传播。


今年2月底,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雄安新区农业农村局发布了基于DeepSeek提供公众服务的农业行业大模型——“雄小农”AI农业大模型。它是依托中国电信“星辰·神农一号大模型”开发的“雄小农”智能交互场景,是探索融合“网络+云+AI+应用”模式的重要载体。


在位于雄安新区的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的大屏上,电脑端的“雄小农”展示着农技AI问答、农作物病虫害识别等各项功能。


“番茄种植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提升草莓果个和产量”……记者输入这些问题,“雄小农”经过思考分析,随即生成了详细的答案。


“它把种地的经验、市场的规律、国家的政策学会了,再用智能算法帮农民做更好的决定,就像给农民配了个随身携带、随时在线的‘农事专家’。”中国电信河北雄安新区分公司农业行业总监刘雨说,“雄小农”通过集成农技知识图谱、多模态病虫害识别引擎、农产品价格预测模型及政策智库平台四大核心技术,实现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服务与需求精准匹配,支撑和运维稳定高效。


在AI技术的深度赋能下,农业生产逐步走向以数据和智能为核心的精细化运营管理。“雄小农”立足生产需求,整合农业专家和生产一线经验与历史数据,形成标准化的农技知识库,提供科学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指导,帮助农户实现“投入做减法,产出做加法”。


“通过多轮对话与图像识别技术,‘雄小农’构建覆盖雄安新区主要作物的智能问答系统。”刘雨说,农户输入病虫害照片或文字描述,5秒内即可获取诊断结果与防治方案,响应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80%。


病虫害不单是识别诊断,更在于预警。“雄小农”融合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气象数据与历史发病记录,构建病虫害预测模型,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系统可提前7至10天预警高风险区域,推送病虫害防控建议至合作园区等特定用户群体,预计可降低病虫害损失30%以上。


“雄小农”如何保障给出的答案专业性和准确度呢?


“AI大模型之所以好用,是研发团队‘训’出来的,也就是需要投喂大量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中国电信河北雄安新区分公司交付经理常乐说,AI大模型就像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它需要大量的“营养”也就是数据,来支撑它的成长。但是这些数据可不是随便乱喂的,它们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处理,确保都是高质量的“食材”。


“雄小农”通过广泛收集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以及雄安各大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等主体的数据资料,还有田间各类传感器设备传回的数据信息,形成具有雄安特色的农技知识图谱和农业数据库。


目前,“雄小农”共整理汇聚了符合雄安特色农业的知识库包括病虫害图片、农事规程、种植技术等1334万条(份)数据,并依托DeepSeek-R1大模型增强“雄小农”AI农业大模型的推理、决策能力,围绕农业生产核心环节,打造智能化应用场景。


“雄小农”不仅让种地更“聪明”,卖菜也更“有数”。


“最近河北大白菜价格怎么样?”常乐输入问题后,“雄小农”很快根据历史价格数据、政策因素以及市场需求,生成了5天的预测价格数据。


“AI预测价格走势,让农民卖菜卖得及时、赚得更多。”常乐说,农产品价格预测服务结合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历史价格数据、市场需求、政策因素等多维度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农户提供精确的价格预测,帮助农户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助力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据介绍,“雄小农”持续采集全国219个农贸市场的价格数据,通过时序分析算法生成农产品价格波动曲线,提供5至10天趋势预测。为农户智能推荐最佳销售时机与物流路径,帮助经营主体增收15%至20%。


编辑:李耀荣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AI赋能千行百业一线故事丨这位“农事专家”,让种地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