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衡水银行育才支行员工凭借敏锐的风险洞察力与高效的协同处置能力,成功识破一起以“扶贫救助”为幌子的电信网络诈骗,及时阻断客户资金风险,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机构守护客户财产安全的责任,赢得客户高度赞誉。


客户诉求浮现,银行迅速响应


11月14日,客户李先生在衡水银行育才支行办理了一张普通储蓄一类卡。随后,李先生向银行反馈,残联、养老等多个机构向该卡转账时,因“卡片额度限制”无法成功到账,希望银行协助提高转账额度,以接收相关款项。


接到客户诉求后,育才支行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事件核查流程,力求快速定位问题、解决客户难题,确保客户资金往来顺畅。


异常信息叠加,多维度核查追根源


11月16日,衡水银行客服中心将李先生的咨询需求同步至育才支行,当班柜员立即与李先生取得联系。沟通中,柜员明确告知李先生,根据银行政策,一类储蓄卡在资金入账环节不存在“额度限制”,无法到账的原因大概率与付款方操作或其他外部因素相关,建议李先生优先联系转账机构查询具体问题。同时,柜员承诺,若后续确认问题出在银行端,将第一时间跟进处理,保障客户权益。


然而,11月17日,客服中心再次传来李先生的反馈——此次李先生称,付款方告知“无法收款是因收款方(即李先生)综合评分不达标,未通过审核”。这一说法与银行业务逻辑存在明显矛盾,引起育才支行工作人员的警惕。


为彻底查清问题根源,育才支行营业室主任立即牵头开展多维度排查,与银行网络金融部专业人员深度沟通,再次确认衡水银行所有类型储蓄卡(包括一类卡)均无“入账额度限制”,排除银行政策或系统设置导致无法到账的可能;同时安排前台柜员调取李先生账户的详细流水及挂账记录,逐笔核对近期交易情况,未发现任何异常来账挂账信息,进一步证实账户状态正常。


当日10时许,李先生专程前往育才支行现场咨询,支行工作人员热情接待,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终于获取了关键信息——李先生的提额需求,实则源于一款自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APP。


识破诈骗套路,守护客户资金安全


沟通中,李先生透露该“中国扶贫基金会”APP的工作人员联系他,称其经大数据筛选成为“扶贫救助对象”,已为其发放40万元救助款。但工作人员表示,若想提取这笔救助金,李先生需提供一张“转账额度20万元以上”的银行卡,否则无法完成提现。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提现要求”,李先生才急于提高银行卡额度。


结合这一关键信息,再凭借日常反诈培训积累的丰富经验,支行工作人员立刻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以“高额救助金”为诱饵的电信网络诈骗。


为帮助李先生认清骗局本质,工作人员一方面耐心拆解诈骗套路:此类诈骗通常假借“公益机构”“扶贫救助”等公信力强的名义获取受害人信任,再以“高额补贴”“救助款”为诱饵,通过设置“提现门槛”(如要求高额度银行卡、缴纳手续费、验证金等),诱导受害人配合操作,最终实施诈骗,骗取受害人钱财;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结合近期真实反诈案例,详细讲解电信诈骗的风险危害、常见手段及防范要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李先生理解骗局的危害性。


经过近1小时的沟通,李先生逐渐意识到自己陷入了诈骗陷阱,当即表示“幸好来银行咨询,不然就真的上当了”,并主动撤回了储蓄卡提额申请。


践行社会责任,筑牢反诈防护网


此次事件中,衡水银行育才支行从接到客户诉求、多部门协同核查,到现场甄别诈骗、普及反诈知识,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更践行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事后,李先生不仅正式撤回了此前的相关投诉,还专程向支行工作人员表达感谢:“多亏你们细心负责,帮我识破了骗局,保住了我的钱袋子,太感谢了!”


衡水银行育才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强化员工反诈业务培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与处置效率;同时,在优化日常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客户反诈宣传教育,通过网点海报、线上推文、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客户普及反诈知识,切实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筑牢金融风险防控防线,为营造安全、稳定、健康的金融环境贡献力量。


通讯员:马骥  甄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