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下周一有合作伙伴要来雄安考察,能帮忙看看行程安排吗?”“我们想在园区办一场路演,可以协助协调场地吗?”……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B2栋二层,招商经理陈春宇的日常工作,就在这样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企业需求中铺展开来。10月29日上午,刚从北京拜访企业返回雄安的他,顾不上吃午饭就匆匆投入接待工作。一直到晚上8点半,他接连与四家企业进行了对接。这样的节奏,正是陈春宇的工作常态。



在园区咖啡厅内交流


位于北京中关村东南方向约120公里处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成为链接未来产业与京津冀高端资源的“集聚地”。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该园区新增入驻企业84家;开园两年多以来,已累计汇聚科技创新企业215家。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正是“中关村模式”在雄安新区落地生根的有力印证。


对接企业超1.3万家 把北京服务标准带到雄安


走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周到细致的服务场景渗透在园区的每一个角落:集成服务中心高效运转,企业服务中心忙碌有序,展示交流中心人流不息,共享路演厅、会议室随时待命,咖啡图书吧氤氲着惬意氛围……很难想象,这片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科创空间,在两年前还只是一片待雕琢的工地。


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一群“拓荒者”的耕耘,1999年出生的陈春宇便是其中之一。作为首批从北京奔赴园区的建设者,这位准“00后”见证并参与了园区从无到有的起步历程。


陈春宇与雄安的缘分,早在2017年新区设立之初便已埋下伏笔。彼时还在读高中的他,通过新闻了解到这座即将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当时,我就对这座即将拔地而起的新区充满好奇,也期待过有一天能参与到新区的建设中来。”


2023年年初,从英国完成硕士学业的陈春宇回到北京,入职中关村发展集团下属的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总部)——一家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孵化“中关村模式”的企业。也是在当年,在京冀两地政府指导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开始筹备开园事项。初入职场的陈春宇,幸运地被选中加入园区前期筹备团队。“能参与这样的国家级项目,是难得的锻炼机会。”面对领导的征询,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2023年7月初,包括陈春宇在内的一支五人团队踏上了雄安的土地,眼前的景象给了这支年轻的团队一个“下马威”:距离计划中的8月30日开园仅剩不到两个月,园区仍是一片繁忙的工地,筹备工作的难度远超预期。为了赶进度,共建园区的三个单位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中国雄安集团以及中关村发展集团迅速联动、协同发力,一边推进园区硬件布置,一边同步启动招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作为职场新人,陈春宇从最基础的行政事务做起,在细碎的工作中快速熟悉园区情况。慢慢地,他跟着资深同事学习招商技巧、组织活动,很快便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早8点到岗、深夜12点下班是这个团队的常态,凌晨一两点才休息也是家常便饭。


为了打消企业入驻的顾虑,团队成员顶着烈日奔波,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走访了数十家早期落户雄安的北京疏解企业,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七八场大型企业对接会,主动拜访了多家雄安属地单位。


“园区刚起步时,企业有顾虑很正常,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陈春宇说,关键在于树立信心——对园区、对雄安的信心;根本是做好服务——企业有需求,我们必有回应。“我们要把北京的服务全链条带到雄安,让雄安企业也能享受到与北京同样的服务。”


眼神科技的入驻正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最早响应国家疏解政策落户雄安的科技企业,眼神科技得知中关村模式落地雄安后,便有了“回娘家”的期待。为了促成合作,陈春宇和团队成员反复与企业沟通对接,实时同步园区建设进展,承诺所有入驻企业都能享受与北京中关村一致的产业服务待遇。这份真诚与专业最终打动了企业,眼神科技成为园区首批入驻企业之一。


此后两年间,在园区的资源扶持下,眼神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公面积从最初的200平方米扩展到上千平方米,用实际成长印证了当初的选择。


两年来,凭借着三方共建形成的默契、团队锲而不舍的努力和企业的信任,一家又一家科技创新企业看到了雄安的诚意与潜力,选择来到“村里”,中关村模式在园区中扎根成长。回望这段时光,陈春宇的个人成长已与园区的起步发展深度绑定:从一名职场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职业招商经理,个人累计接待科技创新企业超过1500家。整个团队已联合多家单位对接企业超13000家。


全链条管家式服务 让企业服下“定心丸”


在这里,产业招引只是服务的起点,全流程、全链条的管家服务和产业规划,才是将“中关村”标准真正落地的关键。这背后有着雄厚的资源支持,如雄安新区工信科技数据局、改革发展局等政府单位,以及雄安集团的城发公司、物业服务团队城服公司等。这些资源助力运营团队成为企业入驻园区后的“贴心管家”与“产业规划师”,全程陪伴企业成长。


“初到雄安时,我们对新区政策、证照办理流程一窍不通,特别需要专业人士帮衬。”北京凌空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帅回忆,在考察多个园区后,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的全链条服务最终打动了他们。入驻过程中,前期企业迁移、营业执照办理等繁琐手续,都由园区的集成服务团队全程代办,无需企业专人“跑腿”,相关证照很快就送到了办公桌上。


更让乔帅印象深刻的是装修期间的小插曲:当时需要消防部门配合,园区相关工作负责人第一时间拨通协调电话,不到一小时就对接妥当,并帮助企业制订出最快的调整方案。


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负责人,乔帅日常洽谈业务经常需要使用园区的共享会议室等设施。“每次公司有活动需要保障时,园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准时出现。帮忙预约场地、约定时间,甚至细致到人名卡制作、会议饮用水选择这样的细节。”乔帅说,这种服务态度让企业倍感安心。


在园区搭建的专属微信对接群里,企业遇到任何问题都能随时得到反馈,运营团队的工作人员随叫随到,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常来常往的朋友。


今年上半年,园区又迎来了一项“重磅”任务:承接央企中核集团三级子公司中核华辉的总部迁址落户。从合同草拟、人员安置、政策匹配到临时办公场所调配,园区服务团队均进行了精心准备。


考虑到疏解员工对雄安生活的陌生感,服务团队提前两三个月就启动筹备工作:协调公寓住房,提前摸排通勤、班车情况,还带着企业调研人员逐一探访园区周边的小吃、夜宵,以及年轻人喜爱的休闲场所等,累计考察了几十家商户,只为让员工能快速适应新区生活。


在产业服务层面,园区同样下足功夫,提前帮助企业梳理好新区的产业政策、未来可能与企业发展相关的规划等,量身订制了在雄安新区全链条发展的路径。今年5月,中核华辉首批200余名员工顺利入驻。


找市场对资源 为企业铺就发展路


给入驻企业带来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是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核心目标。陈春宇和他的同事们化身企业的“产业规划师”,每次到不同企业、政府单位等地拜访,都会留意不同企业的产业特色,钻研园区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最新进展,琢磨着园区企业是否有资源可匹配。“现在我直接负责的低空产业,从核心技术研发到应用场景落地,上下游情况基本都掌握一些。”不仅如此,他还和同事策划并参与了“千企雄安行”等交流活动,组织了上百项新技术新产品路演。


对于初入新区的企业而言,资源对接往往是打开市场的第一道门槛,乔帅对此深有体会。他所负责的北京凌空智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无人机研发和维修、无人机行业培训以及无人机高空清洗等业务。入驻园区后,陈春宇主动与园区物业协调促成了一场推介会,让该企业的无人机幕墙喷洒清洗技术与园区的实际需求精准匹配。“这让我们入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望接到新区业务。”乔帅说。


不仅如此,园区还为该公司制定了一套未来两三年的培育方向,按照园区已有的产业图谱给企业推荐了全链条的阶梯式培育方案。这让乔帅感慨:“我们来雄安不是简单搬迁,而是拥抱了一片能实现技术跨越的新土壤。”


同样在园区资源赋能下实现突破的,还有雄安兴元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元宇宙空间技术开发、人工智能及AI数字人研发的科技企业,其创始人兼CEO巩文通一直希望找到契合的应用场景。最近,园区团队成功牵线搭桥,促成了企业与雄安文旅的合作意向,这次合作也为兴元科技的发展再添助力。


朋友圈串起产业链 “上下楼”变“上下游”


“园区不光要有企业入驻,还要让企业的信息‘入驻’园区,并同步传输给园区内其他兄弟企业。这是园区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园区的创新探索。”陈春宇和同事们经过两年的工作积累,对园区内企业的产业特点、资源需求早已了然于心,心中勾勒出清晰的“产业图谱”。


为了增强园区内企业的联动,园区创新沟通渠道,举办多场内部交流活动,并组团拜访新入驻企业,以此打破了楼宇间的物理界限,打通了企业间信息交流、资源协作的渠道。“这样的活动几乎每周都有,只要有时间我们都愿意参加。”巩文通提到,这样的方式不仅缩短了企业沟通的物理距离,还延伸了产业链条,让“上下楼”变成“产业上下游”,每家企业在园区内也有了专属的合作“朋友圈”。


10月25日下午3点,园区B1楼7层703C室内,兴元科技的两位研发人员正戴着VR眼镜测试即将完成的智慧养老VR大空间项目。巩文通介绍,这个项目就是“上下楼”变成“产业上下游”的最新成果。



“体验”VR眼镜


去年8月,雄安智慧康养老科技、雄安兴元和雄安妙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妙心生物的检测试剂将被智慧康引入其母公司遍布全国的上万家药店及线上平台,雄安兴元为智慧康公司提供数智化支撑,打造能够解答健康问题和提供药品使用知识的AI数字人,三家企业构建了“试剂研发-数字技术-终端渠道”的闭环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三家企业均来自北京,如今同驻园区办公,物理距离仅十几米,最初便是通过园区交流活动结识。“我们足不出‘村’,就能链接整合众多资源。”巩文通说。经过一年发展,三方合作再添新进展——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打造的智慧养老体验馆已落成,智慧养老VR大空间项目即将在此落地。


近两年,兴元科技已成长为雄安的一家明星企业。巩文通告诉北青报记者,企业入驻雄安后,依托完全自主研发的AI数字人技术,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杨海灵量身打造了高精度AI数字分身,为“雄安见”App语音播报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企业外地分公司数量从2个增至4个,自主研发的AI+教育类大模型“兴元兴智”、搜索类大模型“兴元百慧”也已基本完成,正在向网信办申请备案。


园区还通过一系列行动对入驻企业进行指导和扶持。兴元科技曾参与园区联动党群主办的“雄才杯”比赛并获奖,今年更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北赛区行业赛一等奖,成功入围全国赛。“这些平台和机遇也都是园区给的。”巩文通说。


215家企业落户 园区成科技创新金名片


如今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是雄安的科技创新“金名片”。两年间,园区公共服务持续迭代完善,运营空间从最初的2.1万平方米拓展至14万平方米,承载能力大幅跃升;多家顶尖科研实验室相继落地,科研力量加速汇聚;生活与办公配套更是贴心到位,京东便利店、樊登书店、酒店式人才公寓、共享路演厅、员工食堂……让创业者们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两年来,园区科技创新企业不断聚集。累计落户科技创新企业215家,集聚创新人才超1900人,智力与产业势能持续叠加;雄安新区医学检验实验共享平台、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尖端科技服务平台相继搭建,为技术突破筑牢坚实支撑;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金增长超40亿元,发展底气愈发雄厚,彰显出强劲的产业吸引力与发展活力。



“从设立之初,我们就把中关村成熟的科技产业孵化服务链条带到了雄安。”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关村发展集团整合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产业研究院等11家平台机构,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打造集成服务中心。2024年开始,运营团队将中关村发展集团集成服务体系,与雄安新区本地专业化科技服务资源深度融合,打造一站式集成服务中心。如今,服务机构由原有的11家增加到33家,后续还将根据企业服务情况不断优化。


下一步,园区将依托京雄两地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中关村科创平台优势,积极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培育,推动京雄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同时,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在雄安新区的应用落地,支撑智慧城市与绿色生态建设,全力助力雄安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与要素集聚效能,在科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编辑:贾扬阳

来源: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原标题: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累计落户企业215家 “中关村模式”在雄安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