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西马庄村,白墙灰瓦,绿树成荫,法治墙绘与农家小院相映成趣;文化广场上,村民翩翩起舞;农家书屋里,村民静心阅读;乡村田野间,村民忙碌劳作……一幅和美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几经探访发现,西马庄村的改变源于村党支部书记马滨一句“和乡亲们一起刨穷根,找富路”的承诺。

头雁领航,实干破局
“路不通,心就不通!”2017年刚上任,村民最急切的出行难题摆在了马滨面前——入村主干道坑洼不平,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民出行极为困难。
马滨在外打拼多年,亲眼看到农村也可以环境优美、产业兴旺。他暗下决心:自己的家乡也可以改变。于是,在阜城县司法局及司法部驻村帮扶队支持下,他多方奔走,争取到修路资金40万元,带领村民肩挑背扛,仅用3个月,便将1.5公里的入村主干道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
基础设施改善只是第一步。看到村民缺少活动场所,马滨竟贡献出自家宅基地,又掏出4万元,新建了4间办公室和村民文化广场。
“家人起初不理解,但看到现在村民都在广场上跳舞、下棋、玩耍的热闹景象,值了!”马滨望着广场上嬉笑的孩童说道。
8年来,西马庄村种植金叶榆、复叶槭等观赏苗木2000余棵,海棠1000余棵,新装路灯30盏,粉刷沿街墙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产业扎根,多元增收
“现在种地不挣钱,年轻人都往外跑。”这是马滨回村时常听的话。如何让土地生金?他与帮扶队多方考察,最终锁定了特色水果玉米产业。
“第一年试种,不少村民观望。咱得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马滨回忆道。2022年,他动员村内党员带头试种了120亩水果玉米,从选种到施肥全程指导。秋收时,试种的玉米个大饱满、汁多味甜,市场供不应求。
村民看到了效益,纷纷前来报名。马滨顺势而上,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统一规划种植、订单收购、品牌销售,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如今,西马庄村建成了全县首个近千亩的水果玉米种植基地,村民每亩流转费1000元,还能在合作社务工挣钱。
为了延伸产业链,马滨带领村民建起400平方米的冷库和1015平方米的加工厂。与秦皇岛一食品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后,村里又开辟了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广东、福建、北京……甜甜的水果玉米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目前,我们在探索水果玉米+水果萝卜的种植模式,建设了水果玉米园区,亩收入在4800元至6000元。”马滨介绍。如今全村集体年收入达2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


法治润心,文明生根
黄昏时分,西马庄村同心食堂飘出饭菜香。老人们围坐用餐,闲话家常。
“这里不仅能用餐,还是移风易俗的主阵地。”马滨介绍。村里将同心食堂打造成村级红白喜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对酒席桌数、价格、烟酒品类、菜品种类等作出详细规定,着力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陋习。
去年,村民马连忠的父亲去世,按村规只在食堂招待9桌,每桌仅140元,比过去省下约4000元。“既让大伙儿表达了哀思,又给我们减轻了负担,这做法好!”马连忠说。
2024年春节,西马庄村的“村晚”就在食堂旁的同心会堂举办。村里自购服装、音响,组织广场舞队,村民们自编自演,跳得起劲、唱得响亮。“前些年都是在家看电视,现在大伙一块联欢,才有年味儿!”村民马维义笑着说。
法治建设是西马庄村另一张名片。漫步村中,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点缀其间,真正实现了“抬头见法、出门有法”。
村里挑选20名年轻骨干担任普法宣传员,定期入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每月“法律进乡村”活动颇受欢迎,普及法律知识、解答群众疑难。村里承办的“美好生活、与法同行”专场演出,通过戏曲、小品等形式普法,让村民在欢笑中增强法治意识。

如今,乡风文明新气象已在西马庄村蔚然成风,村内的农家书屋现藏书6000余册,成为“文化充电站”。村里每年评选“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8年来已评选出6户五好家庭、好婆婆 2 个、好媳妇 2个,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全村崇德向善。
“千方百计让村民鼓起腰包,提升生活质量,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马滨的话朴实诚恳,而西马庄村的振兴就从这一条条平坦路、一片片玉米地、一户户幸福家中悄然铺展。
作者 王雅鸣 通讯员 潘桂生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