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桃城,虽不大,烧锅却有十八家”,衡水地区的十八酒坊历史悠久,口味醇美。其中“德昌号”是当时很有影响的酒坊之一,更是蕴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时代飘摇中的“德昌号”酒坊
“德昌号”酒坊位于衡水县城南华街路东,有七间面向西开的木板门店,北面三间是展示酒品的零售部,南面三间是洽谈业务的账房,中间是能进大马车的大门洞。进院有一影碑墙,上写“德昌老酒”四个大字。
整个院落东西长100米,南北长50 米,存放在院里的制酒原料堆积如山,院的北面一排房屋是掌柜的议事接待屋与办事人员居住的地方,院的东面是踩曲发酵、蒸烧等制酒厂房,院子南面房屋是灌装车间与酒库,里面有酒篓、酒缸等。整个院落共计40多间房屋,占地15余亩。
“德昌号”主人是南华街肖家。南华肖氏是重商贸、兼农耕的勤奋之家。老辈制酒传到肖德顺兄弟四人,他们兄弟的名字按“顺、兴、昌、盛”而起,肖家兄弟四人亲如手足,齐心合力办起了“德昌号”酒坊。老大肖德顺精明能干、为人诚实是大掌柜,掌管酒坊的所有事宜,德顺的儿子帮助父亲处理酒坊事务。老二肖德兴从小习武,会拳术,掌管水上运输业务。老三肖德昌是有名的车把式,掌管路上业务。老四肖德盛,爱动脑筋,制酒技术是把好手,掌管制酒业务。
兄弟四人拧成一股劲,打造“德昌号”。酒坊生产日益昌盛,平时有伙计十几名,忙时达三十多名,每年产酒近百吨。自己购制四架马车,二条大船。马车走旱路,常到济南、开封、石家庄、保定、北平等地。大船行水路,从滏阳河衡水码头上行到邯郸码头,下行至天津卫。运出的是自己生产的衡水老白干酒,运进的是做酒原料红高粱,有时也稍些邯郸煤炭、水缸与天津的日用洋货,同时也给其它酒坊运货,运输繁忙,当时“德昌号”酒坊风生水起生意兴隆。
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华北,冀中冀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德昌号酒坊在风雨飘摇中支撑。1940年秋季,德昌号派出四辆马车到保定送酒,这时保定土匪势力猖獗,车队行走至清苑县南荒野地段,突然从路旁串出一股身跨枪支的土匪队伍,他们一看是衡水白酒,就迫不及待的大打出手,把车把式的长鞭夺过来,将四套马车掳走赶进西边的太行山里去了。还是这年秋季德昌号祸不单行,由肖家老二带领向天津运酒的两条大船,上行至滏阳河献县藏桥镇码头,装上自己与衡水其它酒坊购得高粱正要起锚回衡,当地汉奸报告这里的日本宪兵队,说河里有两船高粱能解决战马饲料,日本鬼子闻听大喜,立即带领伪军20多人冲到德昌号木船上。领班的肖家老二肖德兴看到上船的伪军不分青红皂白就抢卸高粮包,他火性怒发,招呼船上工友与这些狗强盗拼了起来,老二拿出自己平时练就的真功夫,三下五除二把上船的伪军打到水里,站在河岸边的日本鬼子很为惊奇,端起步枪向船上射击。老二见机不妙,马上招呼工友跳进河里游水而走。而肖家木船中弹漏水沉入河中,另有躲在船舱中的几名工友让日本鬼子抓了起来,关在鬼子的监狱里。
“德昌号“的大掌柜肖德顺等兄弟,不管想什么办法把这几名乡亲工友救出了,他们拿出酒坊的积蓄,变卖现有财产,四处托人,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才将押在日本鬼子牢房的几名乡亲保取出来。当时日本鬼子不断骚扰,度日艰难。大掌柜肖德顺与众兄弟商议将大家庭分户另过,每户分得祖上土地十几亩。但当时,被日本鬼子抢走高粱的代运户主还常来催要粮款,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大掌柜肖德顺食大烟而亡。此后肖家无力支撑酒坊,变卖给了彭杜村与郑家河沿两户人家。衡水酒坊兴盛的“德昌号”,终止了他的辉煌。“德昌号”消失了,但肖家的酿酒技术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传播致远。
金门高粱酒的建厂传奇
作为中国台湾符号之一,金门高粱酒是台湾政要人士出访时携带的佳礼,被誉为“和平之酒”。说到金门高粱酒的起源,必须提到金门高粱酒的创始人——叶华成。
叶华成1913年3月8日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祖籍就是金门,因为父亲在南洋经商才成了“华侨”,后来就读于中山大学,精通英语。叶家原本经营钟表和木材生意,因为日本对东南亚的侵略,产业尽毁,只得在1948年举家迁回金门。
那时的金门一穷二白,没什么生意可做,唯有酒业尚有可为,于是叶华成尝试酿酒。最早叶华成打算用大米制酒,然而用一两黄金买来的酒曲被泡了海水,导致三千斤大米发酵失败,险些破产。
根据《台湾好报》的报道,在叶华成学习酿酒技术期间,曾经与在厦门经营丹凤酒厂的师兄一起,拜一位来自衡水的老师傅为师,这位老师傅带来的酒曲正是衡水老白干的酒曲,指导后改用高粱酿酒,结果发现口感特别好,销路一下子打开了,成为了市场上的畅销品。
这大概就是金门高粱酒和衡水老白干口味接近的原因。经过研究努力之后,叶华成很快就成了酿酒的行家,建起了金城酒厂,生意很快就好了起来。目前,金门高粱酒在台湾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2011年销售额135亿新台币,是台湾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2011年还入选了台湾百大品牌。
跨越两岸的酒香情缘
根据衡水十八酒坊德昌号传人肖秋生回忆,德昌号在解散后,当时具有独特酿酒技术的老四肖德盛,与一位衡水驻防的福建籍军官相识,这位军官驻衡期间专到德昌号来饮用衡水白酒,看到德昌的酿酒手艺高超,为人诚实,便于肖德盛交上了朋友。1946年这位国民党军官退到台湾金门后,他和士兵们喝不惯南方的米酒,常常回味衡水老白干,于是差人专程来衡找到肖德盛先生,邀请他到金门制衡水老白干。肖德盛带上3名制酒能手来到金门,当时金门没有制酒发酵的大缸,他们就用砖砌成一平米见方的地窖来发酵制酒,据说现在还应用。
1947年,肖德盛在金门因天气潮湿、水土不服,回到衡水养病。他在家歇息半年后又受邀回到金门。1948年肖德盛旧病复发,不得不又回老家,但有肖德盛培养的制造衡水白酒的人员均能独立工作并批量生产。按照衡水的酿酒之术制造出的白酒,取名“金门高粱酒”。从此金门高粱酒在福建、台湾开始畅销,并远销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除了技术的传递,还是一种亲情与文化的时代跨越,两岸白酒不仅口味相似,文化更是同根同源,一脉传承。期盼两岸早日和平统一,大家一起畅饮衡水老白干和金门高粱酒,岂不美哉!
李鑫 文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