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为激发和释放数字教育发展的巨大潜能,进一步深化推进教育数字化,日前我省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全省教育数字化变革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11月5日,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学生在上人工智能课程。受访者供图


筑基固本,构建全域覆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教育中最本质的“教”与“学”关系。


日前,赵县第三中学青年教师刘会会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希沃白板”,设计出“交互式姓名消消乐”游戏,从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校运用人工智能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和升级,打造出具有智能化、个性化、交互性的课堂。”刘会会表示。


近年来,赵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该县构建起了“1+3+5”教育数字化转型体系,即1个大数据中心,城乡双师课堂、AI精准教研、创客空间3大应用场景,以及覆盖管理、教研、教学、评价、资源5个维度的协同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深度应用。


这是我省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省已建成教育专网万兆骨干网,覆盖所有设区市教育局和省内高校。


未来,智慧教育资源体系将如何继续完善?方案指明了方向。


我省将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丰富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基础教育资源要覆盖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特殊教育和实验教学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建设精品数字课程、虚拟仿真实习实践、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等资源;建设覆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职业能力提升等终身教育资源。同时,增加思政、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特殊教育、语言文字等资源供给。


平台建得好,更要用得好。为此,河北将进一步优化教育应用与服务。深入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推动平台在学习、教学、教研、评价的全过程深度应用。持续推进城乡联校网教共同体建设,推动优质中小学与薄弱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结对帮扶。


“未来,智慧教育资源体系不仅仅是硬件或资源的连接,更是教学方法、教研活动和教育理念的深度交流。它能有效缩小区域、城乡的教育差距,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在共同体中获得发展的动力。”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智能化,拓展多元教育教学应用场景


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实践……打开唐山市师生综合评价系统,唐山市路北区西山路小学四年级学生王梓涵的成长画像一目了然。


2021年起,西山路小学升级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进阶评价系统”,将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从精彩品格、精彩历史、精彩课程、精彩课堂、精彩活动、精彩习惯、精彩底蕴、精彩特长、精彩技能、精彩体质等层面进行多维评价。


“综合评价系统,通过数据采集、自动生成等功能,既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又具备扎实的数据支撑,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西山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景娜表示。


据了解,唐山市路北区通过校企合作立项研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以六大模块30余个可定制功能连续记录学生动态成长数据,立体呈现学生发展全过程。目前,该系统在路北区76所中小学全覆盖使用。


这只是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应用场景。未来,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


方案明确指出,加强国家和省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省级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建设,孵化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组织试点校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备、教、研、管、评五大应用场景展开深度探索。


在高校层面,开展人工智能+面向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应用场景试点工作,指导试点高校针对河北重点产业构建能力图谱,开发一批智能体,建设可复用的教学产品,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教育数字化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省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已悄然起步。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校企共育数智化人才,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双师赋能、技能竞赛、实习就业等方面成果显著,社会服务水平和示范效应明显提升。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产业向新,从而带动职业向新、教育向新。”该校副校长李文斌表示,在摸清产业现状与需求基础上,他们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紧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如何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方案提出,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和科研范式变革。鼓励有条件的大学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加强人工智能品牌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打造具有河北特色、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专业集群。同时,启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三年大变样”行动,为河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指导高职院校利用“人工智能+”改造提升专业,首批14所“国字头”高职院校率先完成1个主打专业(群)改造,其他高职院校3年内完成主打专业(群)改造,形成覆盖我省八大现代产业体系的“人工智能+”专业(群),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鼓励完善知识图谱、构建能力图谱,促进科技与人文教育融合。支持各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等,形成覆盖全面、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鼓励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发数字教材。


“推动人工智能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实现专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与技能支撑的关键。”李文斌表示。


持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激发教学新活力


前不久,石家庄市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改革创新系列培训在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举办,全市170余名教师参加。


“信息化应用归根到底要助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利用数据分析科学了解学生需求,老师根据学生学情合理备课,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党委书记张锋表示。


为此,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将教师培训作为人工智能教育推广的核心环节,扎实推进科研兴校工程,致力于构建多维度、有梯次、全覆盖的持续性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今年7月份,该校入选教育部智能研修平台规模化应用领航培育校名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围绕的主体。但是学生行为的建立最终需要依靠老师的引导,这就给教师的带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变革需求,方案提出,不断提高师生数字素养。


在教师培训方面,我省积极落实《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出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将面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团队的数字化培训纳入国培、省培计划,支持各地各校探索开展教师数字素养评测与针对性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结合教育技术学等相关学科建设,设立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基地。通过高位引领,首先提升管理者和培训者的数字化认知与规划能力,带动区域和学校整体发展。


为营造积极应用数字技术的良好氛围,我省还将以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微课大赛等活动为抓手,激发教师广泛深入使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在数字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这些活动将为教师提供展示数字素养、交流应用经验、比拼技术技能的广阔舞台,有效引导和鼓励教师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融合创新能力。”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邵慧珠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