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稳,天下安。11月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展示了“十四五”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河北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三农”成绩单: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781.8亿斤,比2020年增加22.6亿斤;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收转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改造农村户厕967.17万户,29841个村庄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省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90.4%……


燕赵大地,沃野之上、山乡之间,“三农”压舱石作用越来越凸显,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壮美画卷铺展开来。


近日,邢台市南和区白佛村村民师巧英在庭院里管护花草。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四五”时期,河北是如何做到稳产保供、端牢饭碗的?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晨光说,“十四五”以来,我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


我省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决策部署。开展“小麦亩产跨千斤”“玉米亩产提百斤”两大示范行动,建设39个小麦、69个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加快40个小麦、玉米、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建设,打造1043个百亩田、787个千亩方、232个万亩片,示范带动全省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以来,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52万亩。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我省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聚焦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盐碱耕地改造提升、特色农业发展等领域,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项目在盐碱地实施上的倾斜力度,2023年、2024年两年合计建设盐碱地高标准农田52万亩,显著提高了耕地产出能力。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耐盐碱小麦、大豆品种审定,旱碱麦育种水平居全国前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省粮食总产连续12年超过700亿斤,有效发挥了“基本盘”“压舱石”的战略作用。今年我省克服洪涝灾害不利影响,夏粮亩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秋粮已经丰收到手,圆满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粮食生产任务。


在装足“米袋子”,牢牢端住饭碗的同时,我省持续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菜、肉、蛋、奶、果、水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裕,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北京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河北是农业资源大省,“净菜进京”协作发展空间巨大。河北主要“菜篮子”产品在北京市场占比超过40%,位居第一。


种好河北“菜园子”,保障北京“菜篮子”。我省在环京周边布局建设玉田、固安、永清等9个20万亩以上的蔬菜重点县。实施千亿级蔬菜产业工程,推动设施规模扩大和老旧设施改造,新建和改造提升设施48万亩,达到353万亩。共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183家11.5万亩,年生产能力50万吨。2022年以来,每年举办“河北净菜”进市场、进超市、进社区、进饭店、进食堂、进餐桌“六进”活动100场次以上。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


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民群众的期盼。


“我们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和美乡村连线成片建设,引领全省村庄迭代升级。”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宝岐说,截至2025年10月底,全省累计布局建设省级和美乡村重点片区33个,建设省级和美乡村1.3万个以上,全省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改善。


我省学习借鉴浙江省、广东省、安徽省等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结合河北农村实际,制定了和美乡村建设参考标准,将全省村庄划分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和美共富村,分别明确建设重点,让每个村都有目标、有任务,梯次推进乡村建设。


打好和美乡村“第一仗”。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黑臭水体整治,彻底清除存量,严格控制增量,60.65%的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70.89%。坚持从群众现实需求出发,通过小微改造、精细提升,因地制宜提升村容村貌,全省农村面貌和村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紧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因地制宜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发展休闲康养、旅游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将整治高价彩礼问题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推行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做法,破除陈规陋习,乡风文明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续拓宽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最后一年。


过渡期以来,我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不断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积极成效。


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我省精准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措施,坚持“早宽简实”,将监测范围从2021年的6600元逐年上调至2025年的9000元。统筹“农户申报+基层排查+部门预警”三位一体监测方式,优化监测对象识别认定工作流程,认定时间由30天缩短至15天。截至2025年10月底,全省累计识别34.91万监测对象,25.52万人已稳定消除风险,其余未消除风险的已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显著提升。我省开展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增收行动,通过带动生产、吸纳就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安置、以工代赈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务工规模持续稳定在90万人以上。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712元提高到2024年的17836元,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我省聚焦农业主导产业,以“五大千亿级”工程为抓手,一体推进集群、园区、项目建设,蔬菜、中药材、奶业、精品肉类、中央厨房等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22元,较2020年增加555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26降低到2.07。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奋进的河北“十四五”答卷丨农业更强 农村更美 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