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衡水市桃城区中心街社区的王阿姨送孩子去上学,然后步行几分钟去卫生服务站测量血压,再回到小区用健身器材活动活动身体,方便又悠闲。而这一便利,都得益于社区打造的“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从菜市场到银行,从食堂到医疗机构,在“圈”内一应俱全。


群众生活怎么更便利,日常需求怎么能满足,社区服务怎么更贴心……这些关乎群众幸福感的关键问题,最终要靠党建引领下的民生服务来回答。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桃城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民生所需,整合服务资源,全力构建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十五分钟幸福生活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便利。


党建力量“扎根” 筑牢“组织引领圈”


“李大哥,您上次反映的小区门口路灯不亮的问题,我们已经联系维修人员修好了,晚上出行注意安全。还有什么其他需求,随时跟我们说……”桃城区广场社区网格员于萍正在电话回访居民。作为社区“党建+网格”服务队伍的一员,她每天穿梭在网格中,收集居民诉求,协调解决问题,让党建力量真正扎根基层。


“日常工作沉到网格里,和群众的距离更近了,能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需求,服务也更精准。”于萍说道。 网格员与群众接触最多、距离最近、最了解百姓诉求,他们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解决了邻里纠纷、设施维护、环境整治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桃城区以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核心,深化“街道—社区—片区—小区—单元”五级网格管理体系,推动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将党员力量下沉到各个网格单元,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网络,为十五分钟幸福生活圈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便民驿站“联网” 构建“全域服务圈”


“累了能在暖新驿站歇脚,渴了有热水喝,手机没电了能充电,这里的服务太贴心了!”桃城区汇中广场“暖新驿站”休息的外卖骑手赞不绝口,这里微波炉、充电器、饮水机、沙发等设施一应俱全,对于“来去匆匆”的户外劳动者来说,这个小小的驿站成了一处难得的休憩之所。


为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桃城区精准聚焦各类群体的实际需求,以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商圈、银行网点等多方资源,精心布局了多个功能各异的服务驿站。其中,网格驿站凝聚起为民服务的强大网格力量;民情驿站成为及时反馈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暖新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温馨的休息之处;睦邻驿站则有效融洽了邻里关系…… 这些驿站共同构成了集居民办事、活动开展、读书学习、社交互动、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生活服务综合体,实现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的美好体验。


通过各种类型驿站开展志愿服务、政策宣读、协商议事等活动,该区服务对象涵盖社区各类型各年龄段群体,构建起15分钟服务矩阵,让基础服务触手可及。


聚焦“一老一小” 织密“幸福守护圈”


聚焦“一老一小”群体,桃城区将“十五分钟生活圈”打造成全龄友好的幸福空间。


“食堂离家几步路,来这儿吃饭太方便了!这饭菜干干净净、热热乎乎,油盐也清淡,正适合我们老年人的胃口。”走进杨树社区“适老化”惠民社区食堂,几位老人正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品尝着可口的饭菜,一边悠闲地聊着家常。


为解决老年群体普遍面临的“吃饭难”问题,桃城区各社区整合多方资源,开办“适老化”惠民社区食堂,不仅在菜品上考虑到老年人的饮食特点,还特别实施了“年龄梯度优惠”政策,让“步行可达”的幸福触手可及。



在青少年成长领域,社区里的各类特色课程成为孩子们“下楼就能学”的成长乐园。“第二课堂”拓展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山猫伯伯科普课”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青禾课堂”培养着孩子们的良好品德……这些特色公益课程已累计开展200余节,内容涵盖书法、绘画、科普知识、轮滑等多个领域,惠及了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2000余人,让孩子们在社区里就能收获知识、快乐成长。


文化活力“涌动” 构建“文明风尚圈”


“周末带着孩子来逛逛非遗市集,既能让孩子见识老手艺,又能感受传统文化,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在滏阳公园非遗市集上,居民刘女士带着孩子穿梭在摊位间,沉浸式感受传统非遗的鲜活生命力。


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该区依托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广场等阵地,构建“十五分钟文明风尚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浸润文化滋养。


区河西街道广场社区依托“民情大碗茶”服务点,开展“以茶传家风”活动,定期邀请老党员、道德模范讲述家风故事,让茶香伴着家风深入人心。


区里常态化开展“家风文明”主题活动,通过“晒家风、讲家训”故事会、优良家风展等形式,邀请居民分享家庭故事,传承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让好家风带动好社风。


以党建为引领,从组织建设、服务网络、重点群体关怀到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发力,这不仅是民生服务的升级,更是桃城区基层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据悉,未来该区还将继续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优化服务、完善设施,让“十五分钟”的幸福不断延伸,让居民在家门口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愈发浓厚。


作者:王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