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我们要‘0’,要‘9’。”在由长轻主办、新华网作为媒体支持的第二届“营养食疗健康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主任委员王友发教授以轻松幽默的破题,开启了一场关于“全球营养干预与慢病防治”的主题分享。“‘0’是智慧,是知识,是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他解释道,“而这正与我们面临的健康挑战息息相关。”

这场内容分享,恰逢卫健委等16部委推进“健康体重管理年”活动的关键时期。王友发教授以深厚的国际研究背景和国内实践洞察,为线上线下观众揭示了营养食疗如何从辅助手段跃升为慢病防治的主流策略。
数字背后的健康警示
“我国的慢病问题,其实是全球慢性病问题的一个缩影。”王友发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的15项行动中,和慢性病防治相关的就占14项。
他展示了一系列直观的数据:《世界肥胖报告(2023-2025)》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51% (40亿)人肥胖或超重(BMI≥25kg/m2)。更令人担忧的是,王友发教授团队研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达65.3%,相关医疗费用将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医疗总费用的22%。
这些数字背后,是巨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和社会经济负担。王友发强调:“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营养食疗:从“辅助手段”到“主流策略”的转变
在全球范围内,营养食疗正经历一场大范围转变。王友发教授重点介绍了由美国政府发起的“食物即药物”(Food is Medicine)运动:“这一理念的核心是,食物对身心健康有巨大影响,可以作为药物预防甚至治疗疾病。”
他介绍了美国在营养干预体系上的一系列举措: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AND)发布了《2025-2030 年战略计划》及 FAM(通过食物和营养干预支持健康福祉) 战略路线图;拥有成熟的注册营养师体系和报销机制,注册营养师在 FAM 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营养处方也已被广泛接受。

随后,王友发教授分享了有国际影响力的成功案例:“比如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倡导的DASH膳食模式(高血压治疗膳食模式),通过调整日常饮食,帮助有效控制血压,让部分患者在科学的前提下,减少甚至停止药物治疗。”
他特别强调了中国传统饮食智慧的现代价值:“我国最新膳食指南推荐的‘江南模式’——以蔬菜水果、鱼类为主的清淡饮食,可以作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它与地中海饮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经过验证的健康饮食模式。”
膳食指南与营养周的本土化探索
王友发教授详细解读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八大核心推荐:“最重要的是食物多样,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他提醒大家,“同时,需确保每日完成6000步的运动量,以维持健康的体重。”
他特别指出国内饮食文化面临的挑战:“在快速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健康饮食模式受到冲击。”
此外,他还点赞了中国营养学会发起的“全民营养周”活动:“这是推进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平台,倡导‘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每年也会有相应的主题活动,如过往举办过的“合理膳食 食养是良医”等主题,通过多样化的宣传形式,让营养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针对当前存在的营养误区,他说:“有些人因水果含糖高而不敢吃,但总体来讲水果是非常健康的,没有明确科学证据证明其增加糖尿病风险。”然而,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来说,则要注意水果的选择,并采取个性化的饮食策略。
精准营养食疗与科技融合的新方向
面对未来,王友发教授描绘了营养食疗的发展趋势:“精准营养、个性化方案是未来方向。根据个体不同生命阶段、健康状况提供量身定制的营养指导。”
他特别强调科技在营养食疗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医疗等技术,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了解饮食需求,不再是凭感觉吃饭,而是基于科学数据做出决策。”
王友发教授也提出了具体建议:“未来要特别关注社区营养干预,包括医疗中心、老年中心等场景。学校也是重要阵地,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孩子影响整个家庭的饮食习惯。”
他也建议,动员退休人员参与社会服务,参加社会、公益营养活动、助力开展营养工作。
政策建议:跨部门合作与国际经验借鉴
王友发教授呼吁加强政策引导:“我们国家有治理优势,应充分发挥政策在营养干预中的引导作用。”我们既要解决好本国问题,也要贡献国际社会。以前我们的营养指南多参考欧美,未来要有更多自主研发,形成中国模式。”
此外,注册营养师在医疗机构、社区健康中心和科研机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王友发教授表示,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发布《2025—2030年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将强化注册营养师队伍建设,推动“食物即药物”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地。
专家指出,相比之下,我国注册营养师体系建设仍面临双重挑战:一是目前老百姓自掏腰包购买营养服务的意愿有限,而医保支付相关费用的渠道也尚未完全打通。另一个关键制约因素是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虽然近年来我国营养师数量快速增长,但在专业标准、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仍需加强。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营养科在多数医院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进一步限制了专业人才的成长空间。
不过,社会力量正在助力营养事业发展。王友发教授表示,近年来能够看到像“长轻”这样的企业积极投入健康产业,通过提供多元化的营养服务,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在实践中培养了专业人才,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最后,王友发教授以“健康中国,营养先行”结束了这场主题分享。他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入实施,营养干预将在慢性病防治中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
从全球经验到本土实践,从科学研究到政策建议,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通过科学营养食疗、跨部门合作和全球经验共享,可以有效应对慢病危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目标。而这需要政府、学界、产业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构筑一个全方位的健康生态体系。

来源:鹰潭新闻网
原标题:全球视野下的营养食疗——慢病防治的新主流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