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我国一个温馨的传统节日。多年来,我们报纸上刊发的有关尊老敬老的报道不胜枚举,一个个暖心的孝德故事留下了生动的印记。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养老正在从传统的“养儿防老”向“多元支持”拓展。始终不变的,是孝道的传承和人们对“健康长寿”“平安吉祥”的美好期许。


衡水市举办“弘孝亲 乐银龄”敬老月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过去说起养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依靠子女、家庭。“养儿防老”是我国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理念、新事物不断涌现。近年来,衡水市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家庭养老是传统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孝”,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观念,有着漫长的历史。“人人都要对父母承担应尽的义务”(1978年11月15日《衡水日报》2版)。现在人们对“孝”的理解,是尊重长辈,在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关爱,让他们安享晚年。


  早在20世纪60年代,《衡水群众报》就刊发过不少尊老敬老的报道——武邑县圈头公社小郭庄村有个大家庭敬老爱幼,被全村人称颂。一次春季狂风骤起,沙尘蔽日,“郭元奎的儿子、孙子和孙媳妇回家一看,老人放羊还没回来,于是就都往地里跑。把老人接到家后,给他打水洗脸,又加件衣服,最后,还单独给他做了热面汤吃,乐得老汉只是哈哈大笑”(1962年11月13日《衡水群众报》4版);俗话说,有个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儿媳。冀县新庄公社新庄大队的孙兰香自从嫁过门后,便与婆婆团结和睦,“在外挣工分,在家担水、做饭、喂猪、洗菜等抢着干,不让婆婆受一点儿累”(1962年10月6日4版)。


1962年11月13日《衡水群众报》


  衡水历来重视孝德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后更是如此——衡水县谈庄公社三杜大队社员谈焕玮81岁了,和老姐们儿坐在一块儿总爱夸自家的儿子、媳妇们。“俺家四辈同堂,三四十口人,虽说分家过,可全家团结和睦,儿子、媳妇们争相奉养俺。老伴去世后,俺打算跟小儿子吃饭,大儿、二儿不同意,最后,只好在三个儿子家轮流吃饭”(1980年2月11日《衡水日报》3版);阜城县古城公社东火堂大队李金山的母亲早年去世,剩下一个七八十岁的老父亲。李金山的爱人在娘家是独生女。为使两边老人都享受晚年的幸福,李金山把岳父、岳母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李金山夫妇不但互敬互爱、精心尽孝,还教育孩子们从小养成孝敬老人的好品德”(1980年11月20日3版);枣强县王均公社苏庄大队定期召开媳妇会,每年评选一次好媳妇,为当选的模范媳妇统一制作大红匾,敲锣打鼓送上门表彰。“两年多来,这个大队共选出好媳妇14名,影响了左邻右舍,教育了子孙后代”(1982年5月12日3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衡水日报》曾转载《人民日报》报道,介绍北京东城区一对夫妇抚孤养老事迹,号召全社会树立尊敬老人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1979年3月1日4版)。枣强县的林秀贞致富不忘众乡亲,无私赡养了多位孤寡老人,她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称号,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让孝老敬亲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升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世纪以来,衡水市涌现出多个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省级文明家庭、省级最美家庭数量更多,为衡水建设“更具影响力的道德高地”贡献了力量。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以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方式,让优良家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1979年3月5日《衡水日报》


政策兜底优保障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在这里住着舒坦、开心!”阜城县漫河镇信乡村的李秀林有二级肢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入住县医养中心后,生活得到照顾,解决了养老问题,“每次说起现在的生活,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19年12月26日《衡水日报·晨刊》B1版)。养老既是人生大事,也是民生实事。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功能有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支持、政策兜底。


  衡水各县市区兴建敬老院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了八九十年代更为普及。乡镇敬老院以收养乡村五保和城市孤寡老人为主——“冀县谷曹庄大队建了一座敬老院……麦收后,大队还分给这些孤寡老人每人三百四十斤面粉,三十五元零花钱”(1981年9月17日《衡水日报》2版);武邑县18个乡均建起“五保”敬老院,入院老人461人,占农村五保户总数的61%(1986年8月27日1版);衡水地区160个乡镇建起了敬老院,其中武邑、冀县、饶阳实现全覆盖。“全区已有1700余名五保老人乔迁新居,开始了安乐而充实的晚年生活”(1987年3月19日1版)。


  除了集中供养,衡水各县市区还各尽所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冀县南午照乡谷曹庄村对年老社员实行养老金制度,凡达到65岁以上的男女社员,每月每人均享受十元现金待遇”(1983年5月31日1版);饶阳县南岩村对五保户实行包户制,将村内五保户分别承包给相应农户照顾,村里按合同补贴承包人(1985年8月27日1版)。截至2023年,衡水各县市区全部建成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79个,覆盖率达67%;农村互助幸福院数量达到3148个,覆盖率超70%,全市养老托底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1999年3月28日《衡水日报》


  如今,居家养老是衡水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2021年以来,我市对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内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和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进行家庭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近日,我市今年3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已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5206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享受到适老化改造带来的便捷。


  日常照料方面。市民政局以“制度+担当”持续织密民生“保障网”,面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这一国家级试点任务,勇于破壁攻坚,4045张家庭养老床位精准嵌入有需求的家庭,16万人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温暖送达(2025年9月1日4版)。今年以来,市委社会工作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市选定7个不同类型社区,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老帮老”志愿服务新路径,取得阶段性成效(9月6日1版)。


  不用离家,老人只要打个电话,可口的饭菜就送到身边;不用去医院,就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日常健康体检服务……桃城区沁园社区建设了居民活动中心、社工食堂、社区照护中心,提高了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社区日间照料站点160个,为1.8万名老人带去有品质的生活。


桃城区河西街道在“幸福食光”社区大食堂举办惠老助餐服务活动。

冀州区古城社区开展“银龄相伴耆年尽欢”主题活动。


多方参与助力强


  近年来,我市将康养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积极探索包括“康养+医疗”“康养+文旅”“康养+体育”“康养+地产”等多元融合发展模式。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让“银发族”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康养+医疗”聚焦老年人健康需求。友力托老康复中心是我市第一个集养、医、护、康为一体的高水平医养平台,振华安济养老院是全市第一家在养老院内部设立一级综合医院的医养单位,他们及时有效的治疗和贴心周到的护理,让入住老人颐养天年(2019年12月9日《衡水日报·晨刊》B2版);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与信康颐养中心共同打造集医疗、养老、护理等为一体的医养结合综合服务机构,可开展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诊疗业务(2021年12月7日B1版)。


  “康养+文旅”方面,我市依托衡水湖等旅游资源,推动医疗、健康、养老、养生与旅游深度融合。武邑县着力培育古早清凉康养度假、韩王思公民宿等业态,打造生态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区(2023年3月23日《衡水日报》3版);故城县以岭中医药康养小镇、滨湖新区闾里古镇被列入北京市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五年来接待游客185万人次(2024年3月14日1版);冀州区打造“品质养老”,为银发群体提供多元化康养服务,重点建设了占地10余亩的艾草文化园和200亩的艾草主题农场,还将运动与康养结合,打造全民健身的康养胜地(2024年8月4日1版)。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适老家居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景县鼓励瑞朗德、博仕康等有基础的企业进军医疗康养器械领域,大力开发自动医疗床、电动轮椅、轻便代步电动车等医疗康复辅助设备产品(2023年2月10日2版);冀州区有300多家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助器具生产企业,舒美捷公司近年来大力研发多功能护理床、护理垫等产品,并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适老化家居解决方案,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2025年5月30日1版)。


  数字时代,冀州区探索实施康复辅助器具“以租代购”新模式,满足居民对康复辅具的个性化需要(2024年7月10日2版);桃城区河西街道萃景社区建成健康科技智慧养老平台,将社区1000余名老年人的信息纳入平台系统管理,为失能失智老年人配备智能手环、一键呼叫系统等设备,提供24小时体征检测和上门服务(2025年2月19日2版)。


武邑县举办养老护理技能大赛。

景县开展“情暖重阳 敬老爱老”银龄志愿服务活动。

衡水市多部门联合开展“重阳承孝善·守护‘忆’中人”黄手环公益活动。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贴心的“社区儿女”上门服务,智能设备让远程问诊触手可及,旅居康养说走就走……在“银发经济”时代浪潮中,我市通过政策创新、服务优化、产业培育等举措,为传统养老模式拓展维度、增加助力。从“养老”到“享老”,广大群众的晚年生活更加有质量、有尊严,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当下,我市正迎来一波“退休潮”。滏阳河畔的萨克斯演奏、休闲广场的合唱团、社区活动室的老年模特队……市老年大学再现“一座难求”的火爆场面,声乐、摄影、国画等课程备受追捧(2025年9月9日3版)。“新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另一种精彩的开始。


衡水市老年摄影协会举办“光影赞盛世银发贺重阳”摄影精品展。


(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