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内,来自老挝的红姆巴斯正与其他学员一起练习杂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桥杂技不仅意味着技艺的传承,更作为一座桥梁,承载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
2008年,红姆巴斯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中国杂技表演,那时她就向往着到中国学习杂技。2016年,红姆巴斯第一次来到吴桥,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现场观看了杂技表演。“比电视上看到的震撼多了!”从那之后,红姆巴斯先后6次来到吴桥,慢慢从学员转变为带队老师和翻译。
在国际交流中,吴桥培养了众多杂技人才,更在一些国家催生了杂技艺术的萌芽。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王洋的手机里保存着这样一条信息:“非常感谢您帮助塞拉利昂杂技学校。这所学校使杂技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艺术项目之一……”这是曾在吴桥学习杂技的塞拉利昂学员安娜发来的。她把吴桥杂技带回故乡,开办了塞拉利昂第一所杂技学校,让更多非洲学生有机会学习中国杂技。
从2002年起,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已为3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700名外籍学员。“这些学员不仅将吴桥杂技带向世界各地,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王洋介绍。
吴桥涌现了无数杰出代表,他们让杂技艺术通过国际舞台广为人知。孙福有20岁出国闯荡,从马戏团杂工做起,到创建“中华国术马戏团”,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让中国杂技名扬世界。孙凤山带领他创办的北京班远涉重洋,先后在柏林、巴黎、伦敦等欧洲城市演出。此外,还有在印度、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演出的文武技术团、在东南亚国家演出的蔡春义杂技团等。
100多年前,吴桥杂技艺人把中国杂技带上世界舞台;而今,越来越多的外籍学员来吴桥学习杂技,世界杂技艺人带着各自的杂技精品,奔赴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盛会……吴桥这一“杂技故里”,正见证着这座通往世界的杂技之“桥”变得更加牢固和宽阔。
编辑:戴婧霄
原标题:杂技为“桥”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