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链接:https://web.cmc.hebtv.com/cms/rmt0336_html/19/19js/zx/tt/12009074.shtml?share=true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具体来说就是城镇化阶段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而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这意味着城市发展到今天,“摊大饼”式急功近利扩张的老路走不通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注重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和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这些才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关键词。


雄安新区以70%以上的蓝绿空间为骨架,水系如脉络般贯穿城区。记者走访发现,这里的小区路面普遍高于市政道路;脚下的透水地砖可以让雨水快速渗透;下沉庭院、雨水花园等设计像一个个“分流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强降雨给排水管网带来的压力。而在看不见的地下,雨污分流管道提前布设,还建有地下雨水调蓄池、地下再生水厂。


雄安新区按照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排涝标准按区域分级,起步区内涝防治标准按50年一遇、组团区按30年一遇设计。1400多个智能摄像头组成的防汛“千里眼”能实时识别10厘米以上积水并自动报警,确保处置力量快速响应。


于明灏住在雄安新区商服中心公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出门去附近一家银行办理业务,在他所在的区域,对于特殊天气或紧急情况,除了走地上,还可以走地下通道。在未来,雄安新区的地下城会串联起人们的生产生活。


依托正在推进的地下定位、导航和通信管理系统,技术部门让地下停车场、市政管廊、地铁隧道、下沉广场等多元场景实现精准定位,原本“看不清、找不着”的地下通行难题迎刃而解。


雄安工信科技数据局副局长张英杰:“各社区下面的地下车库都是连通的,我们现在引入了5G+北斗地下定位导航技术,实现车位级导航,目前已覆盖200多平方公里。现在雄安新区正充分落实智能、创新、绿色城市的理念,将新区打造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践行相关的理念。”


做亮“面子”的同时,更做实“里子”。雄安新区正以地下空间与地上建设规模等同的创新实践,重塑城市发展范式。记者在启动区看到,地面无电线杆、排水管等设施,水、电、气、热、讯等管线全部进入地下管廊,管廊中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彻底告别“线路蜘蛛网”与“马路拉链”等城市病。


雄安新区建设交通管理局副局长杨申武:“雄安新区整个城市建设理念提出‘先地下、后地上’,地下空间按照统筹协调、分层开发。地下一层现在布置了地下商业以及地下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地下人行通道和一些停车设施,往下一层布置了雄安新区的物流通道,再往下还布置了城市生命线,把每一个空间都用到极致。”


作为未来之城,雄安新区综合管廊规划总长度380余公里,目前已累计开工建设160余公里,建成投用106公里。通过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监测,实现一体化智慧运维管理。


截至目前,雄安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已达2000万平方米,启动区地下人行系统连通率达87%以上,容东等安置区地下连通率超过80%。作为中国城市建设史上首次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新城,“云端”一座城正在多方面服务着城市治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央视《焦点访谈》丨雄安新区:用匠心筑“地下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