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晓丽总结了下面这些秋天进补常见误区,看看你中招了没。
误区一:
不辨体质,别人补啥我补啥
看到别人吃人参、阿胶补身体,自己也跟着吃?这可不行。比如容易上火的人,吃了温补的补品,可能会嗓子疼、流鼻血;肠胃弱的人,喝太多浓稠的滋补汤,反而会腹胀、没胃口。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进补也需因人而异,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滋补方法和食材。比如,怕冷、手脚凉的人适合温和滋补,可以适当吃点羊肉、桂圆;容易上火的人适合清补,莲子、百合都是清补的佳品;体质弱的人则要慢慢进补,别急于求成。
误区二:
吃补品进补,忽略日常饮食
有人觉得吃点燕窝、阿胶进补效果好,却忽略了三餐的基础营养。其实,秋天进补,身边的一些普通食材就很好。比如适量吃润肺的梨、银耳,养胃的山药、南瓜,这些平价食材的效果往往比昂贵补品更实在。
误区三:
补得越多越好
不少人觉得,秋天就得抓紧时间“猛补”,这样身体才能多一分“底气”过冬。但其实,“补得越多越好”是秋天进补最容易踩的雷,补过头了,身体反而会遭罪。
比如有人听说秋天吃羊肉好,就天天炖羊肉,没几天就嗓子疼得咽不下饭,嘴角还长了一堆小水泡;还有人觉得人参补,每天泡一大杯,结果鼻子里总觉得干得冒火——这都是补太急、太猛闹的;清补的药品食品也要把握量,如秋季吃少量梨可以补肺润燥,吃多了反而会伤脾胃,引起胃胀不适。因此,在进补时,要把握量度和频次,过犹不及。
误区四:
只想着补,忽略了润燥
秋天空气干燥,很多人只顾着补营养,却忽略了防燥。如果大量进食辛辣、温热的食物,会损耗身体津液,出现嗓子干、皮肤痒、便秘等问题。
为了防秋燥,进补时可以搭配点润燥的食物,比如炖肉时加块萝卜,煮粥时放把麦冬,既能补充营养,又能缓解干燥。
编辑:刘燕
来源:银川晚报原标题:秋天进补多多益善 医生教你避开进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