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鸟瞰 武志库 张松 尹鹏举 摄
核心提示
从机关大院拆墙透绿的“破界”之举,到坑塘水系重焕生机的“治水”之变,再到老城区文脉与新城区活力的“共生”之景,衡水市故城县正以“重塑古城风貌、激活产业动能、提升民生质感”为航向,让一座“让外地人流连、让本地人眷恋”的运河宜居之城,在新时代的晨光里愈发清晰。
公园健身 武志库 张松 尹鹏举 摄
风荷公园 武志库 张松 尹鹏举 摄
懿德游园 武志库 张松 尹鹏举 摄
二道街 武志库 张松 尹鹏举 摄
清晨的阳光漫过运河大堤,给故城大地镀上一层金,整座城便在这柔光里慢慢苏醒。家住故城县城的刘先生信步走进故城县教育局的口袋健身园——从前隔着围墙只能远远望一眼的绿地,如今成了他和老伙计们晨练的“宝地”,太极推手、慢走闲聊,自在得很。
不远处的澹池边,遛弯的阿姨举着手机镜头,对着水面笑意盈盈地赞叹:“你瞧瞧这水,多么清澈。谁能想到,这里从前是个臭水坑!”
这一个个日常片段,展示了故城这座千年运河古城的变革。
拆墙透绿 共享城市温度
“以前,这里是道灰色的围墙;如今围墙不见了,改造成的小公园成了咱们休闲的好去处,真好啊。”秋日的清晨,家住衡水市故城县城的陈女士晨练回家路过县信访局门口,和闺蜜念叨起来。这是故城县“拆墙透绿”后,市民常念叨的“暖心事”。
曾经,围墙是城市空间的“分割线”。机关大院、企事业单位的围墙将城市公共空间切割得零碎不堪,导致商圈、医圈、校圈周边人车拥堵,居民的公共活动场地匮乏,城市活力与温度逐渐消散。
2023年,故城县决心破局,以“拆墙透绿”为切入点,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推动城市空间开放共享。这场行动涉及故城县信访局、教育局等9个县直及省直部门。围墙拆除后,新增绿地面积5.6万平方米,通过建设高品质口袋公园,实现了绿地、停车、公厕等资源的共享,让市民出门300米能见绿、500米能进园,15分钟生活圈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拆墙透绿”并非简单地拆除围墙与种植树木,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城市功能重塑。在实施过程中,故城县坚持高位统筹,规划先行。他们聘请国内顶尖设计团队,按照“因地制宜、一院一策”的原则,对机关围墙分类评估,优先拆除沿主干道、小区、商超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围墙,并通过透绿、增绿、连绿三步走策略,将分散的绿色空间织成网、连成片。
故城县打破单一绿化思维,赋予开放空间多元价值。县发改局将拆墙后腾出的空间改造成“潮汐”林荫停车场。县教育局在改造区域嵌入口袋健身园。各改造单位的绿地、公厕全部向居民开放。机关大院从封闭园区转变为可进入的共享花园。此外,故城县还注重文化铸魂,通过景观小品、雕塑等形式,将老街区的变迁故事、大运河漕运文化、本地儒学传承等融入绿色空间,使其成为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新名片。
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通透,还在生态、功能和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生态上,绿地面积的增加完善了城市绿地系统,出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宜居场景;功能上,停车场、健身设施、共享公厕等解决了群众停车难、活动难等问题,15分钟生活圈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社会层面,机关单位与居民从“隔墙相望”到“推门相融”,公共空间成为邻里交流的新纽带,社区凝聚力显著增强。
生态修复 焕发城市生机
傍晚的运兴湖边,清凉的晚风掠过水面。68岁的王大爷带着小孙子在湖边散步。小孙子说:“爷爷快看,鱼游过来啦!”“好啊。”王大爷乐呵呵回应着,赞叹:“真没想到,当年那堆着烂砖、飘着塑料袋的垃圾场,如今变得这样美好。”
故城县生态修复后,市民日常随处可见的美景,藏着这座小城用“生态手术刀”雕琢城市的巧思。
在城市化进程中,故城县也曾面临诸多生态问题,如建筑垃圾堆积、河道坑塘污染、地面硬化等。他们深知,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建筑更迭,要对生态系统精心呵护与修复。于是,一场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行动在该县展开。
故城县实施水脉重生计划,聚焦千年运河滋养的坑塘水系。澹池、运兴湖等水域曾因城市发展沦为污水收纳地,水体黑臭、垃圾堆积。2023年,故城县启动全域水系生态修复工程,采用“水下森林+滨岸缓冲带”的立体方案,对澹池分三步进行“精准施治”:投放复合微生物制剂分解污染物,种植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构建净化网络与缓冲带,建设软质驳岸并完善健身步道、亲水平台等设施。如今的澹池,水体清澈、水生生物丰富,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针对华北地区缺水的现状,故城县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水系改造。青年干渠、郑口排渠等采用缓坡软质生态驳岸,增设植草沟,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或经过滤后汇入河道;五户湖等采用生态软质驳岸,设置植草沟和雨水花园,每年可蓄积大量雨水,有效解决了雨季内涝问题,补充了地下水。同时,各水域沿岸还新增健身步道、休憩座椅等便民设施,让滨水绿地成为居民的“幸福空间”。
运兴湖的土壤修复是故城生态修复的典型范例。这片曾经的垃圾填埋场,经过垃圾外运、分类处置、客土改良、植被覆盖等“外科手术式”修复,如今已变身为美丽的公园。起伏的草坪、繁茂的乔木、五彩的花海,吸引着附近居民前来锻炼、休闲。在土壤修复过程中,故城注重选择本土适配的先锋植物,保留场地原有的老树,既减少了成本,又留住了城市记忆。
水系连通是故城生态修复的关键一环。通过管涵、泵站等设施,故城县将澹池、运兴湖等6个坑塘与青年干渠、郑口排渠及运河主干连接,形成丰水期排涝、枯水期补水的动态平衡系统。在青年干渠与运河连接处设置智能闸门,根据水位自动调节开合度,确保各水域水位稳定,促进生物流动,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为保障生态修复的长效性,故城县在技术与治理层面不断创新。智慧水务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无人机定期巡检,生物监测团队通过观测浮游生物和鸟类评估修复效果。在治理上,故城县住建局组建管护队伍,环保部门定期监测水质,引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发动群众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参与义务巡河、巡塘,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多元融合 提升城市品质
傍晚的故城运河文化广场,晚风轻拂着树梢,70岁的秘大爷坐在石凳上,瞅着孩子们举着泡泡棒跑跳。这二道街夜市,以前是坑洼的老土路,现在青石板铺得平平整整,古色古香的店铺灯火通明,每处都展示着老故城的厚重。他说:“晚上,带孙辈来转转,听着卖糖画艺人的吆喝,瞧着街坊们坐在檐下唠嗑,挺好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故城县注重多元融合,从城市格局、形态、交通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县城功能品质。
在城市发展格局上,故城县构建“三区协同”的新模式。老城区承载着运河古城的记忆,通过改造一二三道街,建成运河文化广场、非遗文化馆等公共空间,修复3处古城运河遗址,打造“一街一巷一故事”的文化体验带,让历史文化得以延续。主城区以宜居宜业为目标,加强功能性、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以来,故城县共改造28个老旧小区,提升各类管网31公里,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新增供暖面积75万平方米,新建一批公厕、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城市驿站和便民市场,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感。新城区致力于产城融合,建设北部新城,打造高品质城市商圈,形成消费新热点与网红打卡地。
在城市形态塑造上,故城县构建“绿道蓝网相映照”的格局。以大地为底色,划定城市生长边界;以绿道为轴,串联村庄社区与节点景观;以运河为脉,疏通水系沟渠,升级滨水空间。如今,9个口袋公园、26个街区游园建成开放,平安公园、龙湖公园完成升级改造,环城水系、大运河百里景观带勾勒出清水环绕、蓝绿交融的灵秀画卷。
在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上,故城县构建“快进慢行”相融合的运行动脉。他们一体化推进商圈、医圈、生活圈与交通圈建设,提升主干路,打通断头路,改造老旧路。2021年以来,新增1263个公共停车位,打通5条断头路,提升改造11条便道,形成了既能满足快速通行需求,又能让居民漫步游憩的城市交通体系。
凭借“拆墙透绿”的空间革新、“生态修复”的肌理重塑、“多元融合”的功能升级,故城县在城市建设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接连获评“河北省园林县城”“2023年度河北省县城建设提质升级示范县”“2024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先进单位”等荣誉。2025年,“故城县事业单位‘拆墙透绿、资源共享’项目”获评河北省城市更新范例项目,在全省被通报表扬。
如今的故城,早已褪去旧貌换新颜:围墙的消失让绿意与生活无缝相融,污水坑塘变身水清岸绿的休闲秘境,老城区的文脉与新城区的活力交相辉映。这座流淌着千年运河的古城,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全速前进,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