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盐碱地上的“环保突围”,到“京津冀最美湿地”的生态名片——数十载砥砺,衡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响了蓝天碧水保卫战。翻看《衡水日报》老报纸,从“铁腕关停”到“智慧生长”,从“一城煤灰”到“蓝天碧水净土”,衡水用驰而不息的不懈努力证明:绿水青山,终成发展靠山。
蓝天白云寻常见
滏阳河畔
天鹅“做客”
暑热未消,衡水湖畔游人如织。观鸟镜里,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正带着雏鸟嬉戏;芦苇丛中,近万只夏候鸟的啼鸣演奏出一曲生态交响曲——这幅“京津冀最美湿地”的生机图景,正是如今衡水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例证。从“几百条黑龙肆虐城区”到“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国第一”,从“滏阳河臭如墨汁”到“一湖九河清水长流”,这座因水得名的城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华北平原上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瑰丽篇章。
觉醒:生态困境中艰难破局
1976年5月,衡水地区环境保护机构成立,标志着这片热土上环保工作正式起步。在衡水地、市环保局原局长、高级工程师王书秀一班人努力下,大家克服人员少、经费不足等难题,利用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对全市环境进行监督管理,推动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仅污染源治理方面,从1990年到1995年,废水处理达标率由8.3%增长到40.2%,处理量由274.7万吨增长到2654.2万吨,废气处理达标量由82541万标立方米增长到136679万标立方米(1996年5月9日《衡水日报》2版)。
1983年11月2日《衡水日报》
1996年5月9日《衡水日报》
然而,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让衡水生态形势仍旧严峻:抬头望天,是肆虐的“黑龙”——主城区烟囱林立,达标排放者寥寥无几,数百条黑烟肆意飞舞,将城市笼罩在灰蒙蒙的烟雾之中,大气污染程度高居全省前列;低头看水,是触目惊心的“黑河”——作为母亲河的滏阳河,因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腐化变黑,腥臭难闻,多项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最甚者超标达470倍(1996年9月21日1版)。
破局的曙光,首先在最具生态价值的衡水湖闪现。2000年7月,这里被批准设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衡水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目标,吹响了向更高层次生态保护进军的号角。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管理处白手起家,租赁湖边小楼办公;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动员湖区百姓转变观念,放弃电鱼等破坏性生产方式;市领导带队“拜访”国家级评审专家,广泛听取意见;邀请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以及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顶尖机构进行高标准规划……2003年6月,衡水湖成功晋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全市层面的环保意识在阵痛中开始觉醒。当年,环保部门铁腕治污的力度空前加大——首次公布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对16家企业和12个工业园区实施挂牌督办,并祭出“评先创优一票否决”“信贷风险提示”“移送监察机关”等严厉组合拳。
2006年,衡水环保工作实现了全省综合考评的“十连冠”,成为河北省自1997年实施考核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07年5月9日1版)。这顶用汗水和决心铸就的桂冠,是衡水从生态困境中艰难破局、环保意识与行动全面觉醒的最佳注脚。
2007年5月9日《衡水日报》
攻坚:铁腕治污锻造绿色筋骨
2010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当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衡水湖湿地保护”的字句时,千里之外的衡水百姓奔走相告。大家的喜悦之情在《“水市湖城”春来早——“衡水湖”首次写进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报道中可见一斑。从“黑水绕城”到清波荡漾,从“漏斗深渊”到水位回升,这份荣耀背后,是一座城市向污染宣战的几十年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为国家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为重现碧水蓝天,衡水下足苦功夫:
——断污。生活污水方面,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工业废水方面,对全市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立“一园一档”管理制度,通过“一厂一管”,实现专业、集约、高效治理;对主要河流实行“一河一策”,加强断面监测,落实生态补偿;投资18亿元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程,9段黑臭水体和1712个农村纳污坑塘实现“双清零”(2019年8月6日《衡水日报》3版)。
——护湖。衡水湖的蜕变更显壮士断腕的决心。下大力搬迁周边413家企业、作坊,拆除了60万平方米的沿湖各类建筑,封堵了所有入湖排污口,更换燃油船为电动或燃气动力船,一次性全部取缔了1.38万亩网箱、拦网,搬迁周边413家企业、作坊;湖面1.38万亩养殖网箱、拦网全部清零;收割蒲草20万平方米、清除淤泥80万立方米,在环湖周边增加生态涵养林1万亩,实施引黄、引卫等跨流域调水工程,衡水湖水环境明显改善,水质由曾经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鸟类由保护区刚建立时的286种增加到323种(2019年9月12日《衡水日报·晨刊》B1版)。
——压采。2014年,76亿元国家试点资金注入衡水。一场“封井战役”打响——引外水:黄河水、长江水奔腾入衡,三年引水10亿立方米;封深井:景县种粮大户贾连海封闭47眼机井,引黄灌溉万亩麦田,年省电费200万元;混浇节水:9132组咸淡混浇井覆盖田野,农民用半咸水浇地,年省淡水1亿立方米。成效镌刻在大地深处:2016年,漏斗中心水位回升21.54米,相当于7层楼的高度(2017年7月20日《衡水日报》3版)。
——斩霾。2017年秋,当华北多地雾霾锁城,衡水蓝天照片刷爆朋友圈。省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衡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个中秘密,藏在“五把利剑”中:淘汰54台燃煤锅炉,主城区散煤“清零”,10万农户“气代煤”;494辆公交车全换新能源,重型货车绕行新修的120公里高速外环;325个工地落实“六个百分百”,渣土车卫星定位全程追踪;157家化工企业VOCs深度治理,武邑县建起三个家具喷涂中心,污染降低40%;环衡水湖造林100平方公里,绿网锁尘(2017年10月26日8版)。
2018年,国务院通报表彰传来:衡水市跻身全国环境治理五大先进市!曾经“全国后十”的“黑帽子”,终被“华北绿肺”的金名片取代。
跨越:生态优势成高质量发展支点
2024年岁末,一则喜讯传遍燕赵大地——衡水湖旅游景区荣膺国家5A级景区桂冠(2024年12月29日《衡水日报》1版)。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不仅是衡水文旅产业的里程碑,更是这座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见证。
2024年9月16日《衡水日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对区域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2019年以来,衡水市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绿色牌”,走好“生态路”:强化立法保障,《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衡水市地下水管理条例》等,为生态治理提供法治支撑;整合22个独立业务系统,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将大气、水、土、车、尘、固废等相关环境监管数据汇总成一张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地图”,做到智慧治污、精准管控;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24年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回升6.30米,位列全国第二;整治河渠71.56公里,打造幸福河湖;2023年成为全省首批县域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全覆盖地级市,建立节水协调机制和信用管理制度,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在全省率先启用涉气排污企业监管平台“智慧+环保”,减少对涉气企业不必要打扰;主城区百余个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人均公园绿地15.78平方米,29个村跻身“国家森林乡村”……
与此同时,衡水市积极尝试以新模式、新举措,让生态优势成为高质量发展支点: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启动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并积极探索跨区域排污权租赁模式,推动环境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领域配置;衡水高新区投入近亿元构建“技术帮扶-评级激励-智慧监管”体系,指导帮助60余家工程橡胶企业完成环保分级,引导企业从“被动治污”向“主动减污”转变,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进的绿色转型;大力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通过沼气发电项目、沼渣、沼液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生物天然气项目及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对县域内畜禽粪污、废弃秸秆等农牧业废弃物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年处理畜禽粪污60万吨,年产沼气657万立方米,发电并网3512万千瓦时……
在欣喜见证衡水生态环境向美之余,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平县关停847家“散乱污”丝网企业后,规上企业迅速填补市场,产值不降反升;衡丰电厂年消纳千万吨城市中水,热电联供淘汰180座燃煤锅炉;深州蜜桃、阜城鸭梨获国家地理标志,200余个千亩林业园区带动林下经济;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阜城县千顷洼省级森林公园、故城县里老省级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项目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升,全市生态旅游接待人次也持续攀升,实现生态价值与产业发展双丰收。
今年上半年,衡水市生态环境再次交出绿意满满的“期中答卷”:优良天数120天,同比增加19天;7个国考断面,6个达到优良水体;新增完成200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和93个村庄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7月1日,《衡水市生态环境保护若干规定》施行。这一“小切口”立法,是对环保领域法律体系的细化、补充和完善。
从衡水湖碧波荡漾晋升“国家5A”,到“无废城市”建设多点开花,再到蓝天碧水净土成为常态……衡水,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绿色生态的“高颜值”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动能”。
衡水湖上
“鸟浪”奇观
与花为邻
(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