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过后,家园待重建,
但人心的温度从未冷却。
在临时安置点,
有人默默掌勺,
只为让一线救援人员“吃好喝好”;
有人失去了一墙的奖状,
却在心中立下新的目标;
有人顶着风雨奔波,
喊出“路通到哪,物资就送到哪”。
这里是安置点,
是临时的“家”,
更是希望重新开始的地方……
01
“现在让乡亲们吃好喝好,比啥都强。”
(https://mp.weixin.qq.com/s/RYxSBYQS17IQStXf9xX5Fw)
8月3日中午,
承德市兴隆县上石洞乡
上石洞小学集中安置点内飘出饭菜香,
十几位自发前来帮忙的上石洞村村民
正张罗着发饭。
“乡里乡亲的受灾,
咱们得互相帮助”
“现在让乡亲们吃好喝好,
比啥都强。”
“老百姓都来帮忙,
我作为党员更是该带头干”
“要说不累那是假的,
但不干自己心里过意不去”
……
在安置点,
这些村民志愿者帮忙搬物资、
做饭、打扫卫生,
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他们说,只要齐心协力,
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02
为风雨中的临时家园
搭起一座心安的桥
(https://mp.weixin.qq.com/s/RYxSBYQS17IQStXf9xX5Fw)
为应对新一轮降雨,
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范围内的
六道沟村、罗圈厂村、
朱家沟村等7个村庄的灯火,
需要暂别熟悉的屋檐。
村民全部转移出来,如何安置?
校门敞开,
六道河中学内800多个床位全部就位,
校园变家园,
新增设的安置点内
配备了充足的被褥、食品等
基本生活物资。
第一时间实现了有临时住所、
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
有医疗服务、有安全感、
有卫生医疗措施。
有老有小,
怎么做到更好地健康保障?
课桌拼起来的诊台,
及时备好的急救药品和常用药,
穿梭楼道间的白大褂身影……
让这个临时的小小医务室,
成了安置点里最安心的坐标,
无声地说着:放心,我们都在。
每一次救灾物资的抵达,
每一次志愿者的帮助,
都是在为风雨中的临时家园
搭起一座心安的桥。
03
一墙的奖状被冲走
她在安置点立下新目标
(https://mp.weixin.qq.com/s/RYxSBYQS17IQStXf9xX5Fw)
8月2日下午,
记者在承德市兴隆县
第二中学安置点见到杨佳琦时,
她正拿着手机蹲在墙角刷最新的消息。
是室外妈妈的一声:
“佳琦,出来和小妹去看看花。”
打破了她此刻的思绪。
张佳琦生活的地方——
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朱家沟村,
是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山谷中
最深处的一个村子。
在安置点,
她更愿意陪妈妈在院子里走一走。
这里有乡里乡亲的关照,
有盛夏开满的鲜花。
日子总要往前看,
张佳琦在安置点立了一个新目标:
“我想当一名警察。”
在她看来,
警察是守护一方平安的,
“平安”二字最为珍贵。
04
“路通到哪,我们的物资就送到哪”
(https://mp.weixin.qq.com/s/RYxSBYQS17IQStXf9xX5Fw)
8月2日下午,
记者走进承德市兴隆县
上石洞乡栅子沟村,
这里是上石洞乡道路运输
所能触达的最远村落之一,
也是这次强降雨中受损最严重的村。
道路两侧上抢险痕迹清晰可见,
车轮碾过的泥印交错,
路边堆着未清理的石块断枝。
几天前,洪涝致沿途道路损毁、
多座桥梁冲垮,
村里物资运输完全中断。
最初两次救援中,
抢险人员和物资全靠徒步20公里送达,
每一步都踏在泥泞碎石间。
救援物资车辆抵达兴隆县上石洞乡栅子沟村。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佩尧 摄
如今道路抢通后持续作业,
已是乡里第5次向村中运送物资。
满载物资的车辆缓缓驶来,
车轮摩擦地面的声响在山村中格外动听。
“今天通过县里调度和热心市民捐赠,
已运来五六批物资。
乡里四个村已通路,
由村书记组织领取;
未通路的,
由我们乡党委书记带队到路能通达处,
然后人力运进村。”
兴隆县上石洞乡党建办公室主任李星
一边指挥搬运,一边说道,
她额头布满汗珠,浸湿衣领。
李星指着车上物资介绍:
“米、面、油各1000份,
刚到的冬瓜、茄子新鲜饱满。
床单、被褥等用品和鸡蛋、
牛奶、泡面都在路上,
正要往营南峪村、栅子沟村送。
全乡九个村,目前都已送过物资。”
工作人员将救援物资搬到老百姓电动车上。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人群中,
爱心车队志愿者窦亚利很显眼。
他皮肤黝黑,手上满是老茧,
正在费力搬运成箱矿泉水。
“7月27日晚下雨,
他凌晨就准备物资,
第二天去六道河镇救援,
两台吊车拉了200箱水、
方便面和八宝粥。
今天已是第三批,
又带来700箱水、
300套被褥及各50件方便面、八宝粥。”
他擦汗笑着说,笑容里满是热忱。
物资卸载点旁,
村民排着长队,
一位老大娘颤巍巍接过大米,
紧紧抱着念叨:“谢谢你们,救了我们啊。”
05
“比起一线,我们的付出微不足道”
(https://mp.weixin.qq.com/s/RYxSBYQS17IQStXf9xX5Fw)
8月3日上午9时,
承德市兴隆县新天翼源大酒店
正在紧张忙碌着,
为兴隆县六道河镇的一线工作者
制作400多份盒饭。
为了做好饭菜保障工作,
该店餐饮工作人员每天凌晨4点多
就要开始筹备食材、制作盒饭,
厨师们的双手都已磨出血泡。
酒店总经理刘翠丽说:
“比起一线,我们的付出微不足道,
我们尽最大努力保证一线都吃好。”
在这临时的家园里,
升腾的不仅是灶火的热气,
更是守望相助的暖流;
传递的不仅是救命的物资,
更是重建家园的信念;
萌生的不仅是眼前的花朵,
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安置点,
这个风雨中的避风港,
此刻正以人心的温度
重新定义着“家”——
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屋檐,
更是困境中彼此支撑、
孕育希望的土壤。
从这里开始,从心开始,
重建家园的力量,已然汇聚。
编辑:姜长淼
来源:长城新媒体原标题:比热饭更暖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