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塔头村鸟瞰。


近日,衡水市阜城县阜城镇冯塔头村荣登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榜单。


这个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的小村庄,以党建引领聚合力、合作社抱团谋发展、群众参与共治理的创新实践,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振兴画卷,成为新时代文明村镇建设的生动典范。


“统种共富”激活增收动能


冯塔头村有109户460人,耕地1560亩。面对一家一户经营分散、效益低下的困境,2017年,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富源梨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推行“土地入股、集体经营、统一耕种、分户核算、共同致富”模式。村民以自家承包地入股合作社,整合土地建立有机梨园,种植新梨7号、雪青、秋月、玉露香等优质品种。


梨园鸟瞰。


“以前自己种树,挣钱少。现在土地入股合作社,省心还能分红、打工挣双份钱!”村民葛彩珍的转变颇具代表性。她由最初的不理解,到如今在梨园务工“一天挣个百八十块钱”,真切感受到产业变革带来的红利。


合作社采用“统种共富”机制,社员按股份分摊成本、分享收益。前期资本投入上,实行“社会资本投一部分、农户分摊一部分、政府补助一部分”,有效解决了前期发展难题。抱团发展激活了“一池春水”,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12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2万元增长至2.6万元。


村民在梨园劳作。


“现在合作社的梨销往北京、安徽以及周边县市,订单很多,我们还整合了闲散土地发展园艺、花卉种植,每年能为集体创收10万元。”党支部书记冯国跃介绍。


阵地融合重塑乡村新貌


阳光正好,冯塔头村的乡村大舞台上,几位村民正在打羽毛球。这座2016年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东风建成的文化地标,连同法治公园、村史馆、塔头山宪法高地等特色阵地,共同构成了村里的“七个特色文明阵地”,成为村民休闲娱乐、接受文化熏陶的核心场所。


村民在广场上跳舞。资料图片


“建广场、修舞台,最难的是协调坟地迁移和占地问题。”回忆建设之初,冯国跃坦言压力很大。当时村里有坟场,政策对耕地占用管控严格。“为了让乡亲们认可,我们的村干部、老党员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从身边的亲戚朋友开始,逐一给乡亲们做工作。”冯国跃介绍,当时村“两委”迎难而上,充分动员,最终将曾经的“闲散地、坟场地”整合蜕变为功能完善的文化活动区。


2016年,冯塔头村率先修通出村道路,将村庄环境纳入阜城县垃圾环卫一体化体系,配备专职保洁员4名,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实现了村庄的蝶变。环境改善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今年以来,村里组织环境卫生整治活动6次,清理垃圾20处、乱堆乱放16处、小广告80余处,整治道路3公里。


村内塔头山一景。资料图片


广场正中的假山后,“山水田园小镇”几个字熠熠生辉,映衬着绿意盎然的村庄,更展现着冯塔头村“人人讲卫生”“人人齐参与”的良好民风。


“三治融合”滋养文明沃土


冯塔头村深谙“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之道,紧抓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机遇,探索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以前红白事是大操大办,现在就是‘近人吃饭,远人随礼’,让村民减轻了不少负担。”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冯国华介绍。自治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自从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后,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之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村里还探索建设了公共食堂,为村民操办事务提供便利。村内重大事项严格执行“五议三公开”,如富源梨园等项目的实施均经过全体村民充分讨论。


村综治中心建设也在持续推进,让法治筑牢治理根基。冯塔头村不仅建立了学法守法用法、矛盾化解等制度,还对接县司法局、县人民检察院,进行结对帮扶,落实了“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律师每周轮流坐班提供咨询,及时化解村内矛盾纠纷。塔头山宪法高地、法治长廊等特色阵地,将法治精神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村级党校每月开展宣讲活动,提升村民法律素养。“法律顾问讲解的都是防诈、维权、家庭关系等村民日常关心的事,久而久之,真正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冯国跃说。


村民在梨园劳作。


德治更引领了全村的向善风尚。村里建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德治公园、善行河北文化墙,常态化开展“十星文明户”“五好家庭”“善行功德榜”“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榜样感召群众。今年以来,冯塔头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我们的节日”、爱国主义教育、文艺演出等文明实践活动97场次,惠及群众800余人次。组建的8支志愿服务队伍,始终活跃在村庄服务一线,让互助友爱的暖流在村中涌动。


从产业单一的城郊村,到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的先进典型,冯塔头村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致富产业更加兴旺、村容村貌更加美丽、文明程度稳步改善、基层治理更加稳固、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的愿景。这张用实干绘就的文明答卷,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而持久的动能。


摄影:王雅鸣 崔贤飞 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