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队员为孩子们上户外科学课。
七月的西柏坡,绿意盎然,山花烂漫。
下了西柏坡高速,沿着西柏坡公路开车前行五公里,远远就看到了西柏坡希望小学。操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湛蓝的天空下分外夺目。这里,便是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支教帮扶队在西柏坡24年接续支教的学校之一。
一棵建校初期种下的老松树,稳稳扎根在学校教学楼东侧,粗壮的身躯高过三层楼顶,皴裂着岁月沟壑的树干撑开墨绿色的巨伞,山风吹来,树冠沙沙作响。7月3日,支教队员王晓菊带着一年级的小学生,围坐在树荫下,上着本学期的最后一堂阅读课。书声琅琅,回荡在柏坡岭间。
“老师,新学期开学时,还会有老师从北京来吗?”
“当然了,再开学时,一批新的年轻老师会带着更多有趣的知识来这儿,陪伴你们继续成长。”
…………
24载春秋更替,青年支教帮扶队的队旗越传越红。老松树见证了一批又一批支教队员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身影,细密的年轮里,记录了一群又一群年轻人奔赴西柏坡接力支教的青春故事。
支教队员正在给孩子上阅读课。
一棒接一棒,携手为山区孩子拓宽成才之路
故事得从20多年前讲起。
为助力提升革命老区教育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已连续选派27批年轻干部赴河北、陕西等地革命老区开展支教帮扶。
其中,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一批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年轻人,带着简单的行李,从北京来到西柏坡支教,如今已持续24年。
曾在西柏坡中学任教的陈明龙老师,忆起支教队初来时的情景十分感慨:宿舍窗户漏风,200多名师生共用一个自来水龙头,取暖做饭还要生炉子。“条件这么艰苦,也没有看到一个队员打过退堂鼓。”
支教队员们自筹资金为孩子们购买羽绒服。
与师生同吃同住的经历,让队员们对西柏坡的教育教学环境有了深刻的感受,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己所能,为山区的孩子们拓宽成才之路。
缺物资,他们就找物资。他们四处筹措,将一批批捐赠物资翻山越岭运往西柏坡。从食堂后面新打的井到操场上的运动器材,从教室里的桌椅到甬道上的路灯,从学生宿舍的洗衣机到日常卫生用品……一物一品,满载着支教队员的爱和温暖,渗透进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缝隙里。
缺成才的路径,他们就找路径。20多年前,山区孩子们成才之路很窄,文化课成绩不好很难考上高中,只能回家务农。
“有艺术和体育天赋的孩子,可以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艺体人才。”2004年到来的第七批支教队员,提出培养特长生、拓宽升学通道的想法。得到学校支持后,他们主动承担起教学任务。一年后的中考,西柏坡中学三名美术特长生、一名音乐特长生被高中录取,并在三年后考入大学。
“从那年开始,学校成立了音体美特长班,很多孩子凭借优秀的特长升入高中,考进大学。是支教队员们为孩子们蹚出的这条成才之路。”陈明龙说。
随着学校教学质量和环境的逐步改善,近年来,支教队员们的支教重点转向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4月16日,西柏坡希望小学教室里,一堂“AI云课堂”正在进行。西柏坡希望小学和北京崇文小学的孩子们相聚云端,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
“西柏坡—崇文云课堂”的发起人是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第二十七批支教队员王晓菊。
一年前,刚刚来到西柏坡希望小学支教的王晓菊,常常被孩子们围着问一些问题: “老师,火箭是怎么升空的?”“老师,北京的学校科学课都学什么?”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深深触动了王晓菊。利用业余时间,她考取了小学(科学)教师资格证,担任了学校科学学科任课教师。
她积极对接北京、浙江等地资源,为学校建起了第一个科技社团,启动了第一届校园科技节,策划开展了两校“AI云课堂”系列课程。
一个又一个科技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让西柏坡希望小学校长赵建波高兴得合不拢嘴。打造科技校园一直是他的愿望,如今,支教队员们帮他实现了,让他如何不激动。
为了多为学校和学生做点事,支教队员们都和王晓菊一样,与时间赛跑,全力将自己炼成 “六边形战士”。
队员们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教授来校开展励志宣讲;邀请中国戏曲学院的社会实践团传授戏曲文化和表演技巧;组织孩子们到北京开展游学活动,开拓视野……
支教队员正在和学生打乒乓球。
西柏坡中学美育展示室里,学生作品琳琅满目:遒劲有力的毛笔字、古朴雅致的篆刻、色彩斑斓的绘画、精巧细致的手工艺品。“这些都是支教队员们开设的兴趣社团取得的成果,如果没有他们,谁能想到山里的孩子们还有这方面的潜力。”西柏坡中学校长韩剑波激动地说。
“我们从泥土里生长,我们向往云端,不自卑不怯懦,一路向阳,未来可期。”这是第十九批支教队员刘晓卿写给支教学校学生们的一句话。
有风从柏坡岭上吹过,恍惚间,似乎听到了满载梦想的幼苗拔节生长的声音。
一笔又一笔,黑板上写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当孩子们用粉笔写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时,我更加明白了支教的意义。”这是第二十七批支教队员郭程在他的支教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话。
此时,在石家庄市长安区南杨庄小学的教室里,教师闫倩楠正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一个有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2004年夏天的一个午后,蝉鸣声透过木头窗的缝隙不时地传进西柏坡中学支教队员的宿舍。第六批支教队员伊老师的面前摆着一摞作家刘墉的系列书籍,他在每本书的扉页上都写下赠言,一一赠送给前来送别的学生们。当时正读五年级的学生闫倩楠得到的赠书是《靠自己去成功》。
“当时家里没有课外阅读书籍,这本书让我如获至宝。”闫倩楠小心翼翼地翻开封面,伊老师在里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坚持就是胜利。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一本书、两句话,陪伴着闫倩楠从一名小学生成长为一名小学教师。
支教队员正在给学生上课。
2016年,在研究生毕业前实习期间,闫倩楠报名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尼泊尔汉语言志愿服务项目。在缺医少药连洗澡都变得奢侈的异国他乡,闫倩楠总能想起那个带着他们爬山、给他们讲励志故事的支教队员伊老师,“老师能做到的,我也能!”
如今,已经当了七年老师的闫倩楠,经常向自己的学生讲述她和支教队的故事。那本书早已经被翻烂了,但书里的故事情节和扉页上的两句话,深深刻在了闫倩楠的心上。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起笔写在黑板上,落笔写进孩子们的心里。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盖素红是支教队在西柏坡中学开展艺体特长生培养后受益的学生,她在中考结束后升入理想的高中,之后考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凭“体育特长”考上大学的孩子。
“是支教老师们的努力,改变了我的命运。”盖素红说。大学毕业后,盖素红毫不犹豫地返回家乡,在西柏坡希望小学任教,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专业体育教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支教队员们在努力拓宽孩子们成才之路的同时,孩子们又传承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柏坡岭上动情传唱。
一程复一程,队旗下谱写双向成长的青春之歌
在西柏坡中学的教学楼三楼,有一个红色教育展室。推开朱红色的大门,一面“爱心支教 传递梦想”的展墙格外引人注目。墙上,24批支教队的合影依次排列。照片里,年轻的支教队员们在西柏坡纪念馆、在学校礼堂、在田间地头、在村委会门前,或参观调研,或备课家访,或帮农民收割庄稼,一张张青春的笑脸在鲜艳的队旗前灿烂绽放。
支教队员们到学生家中走访。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支教队员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扎根基层,亲近百姓,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基层调研、政策宣讲、一对一帮扶等工作,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精神滋养。
家访,是每一批支教队员的必做功课。不是硬性任务,没有特意约定,但每个队员都把家访作为融入基层实践课堂的必修课,一批一批传承下来。
家访中,支教队员们与家长沟通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深入了解山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乡风民俗、期望愿景。他们默默记下了情况特殊孩子的实际困难,从学习到生活,对他们重点关注。
西柏坡镇的哲彦患有先天性脊柱疾病,支教队员们在家访时了解他的情况后,连续几批接力帮扶。除了学习上的帮助,队员们还积极筹措资金、联系医院,2019年,哲彦在北京的医院成功完成手术。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学习,2024年如愿考入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支教队员们用滚烫的爱照亮了孩子们的未来,他们却说,是孩子们的笑脸和老区人民坚毅的品格,把他们的世界撑大了。
支教队员跟孩子们一起在食堂吃饭。
在西柏坡,支教队员们迈出了走向基层的重要一步。第七批支教队队长蔡越还记得,那时大家进村一般都是步行,路太远就搭乘老乡的拖拉机或三轮车。一年时间内,走遍了西柏坡镇的每一个村庄以及周边十几个乡镇。他们在太行山深处的山村里参加党员大会,在田间地头听老乡用方言传授耕种经验,在老党员家院子里听他们讲述一个个鱼水情深的故事……西柏坡的红色沃土,为这些年轻人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西柏坡给了我们精神滋养,支教生活让我们在实践课堂中补上了基层重要一课。”第十九批支教队员刘晓卿,目前在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部负责白内障公益项目。“正是有了这段支教经历,让我们有了基层视角,考虑问题会更加切合实际。”负责这个项目后,刘晓卿延伸了服务内容,每年服务山区群众4000多人。
支教队员邀请鞠萍姐姐《大手牵小手》节目走进支教学校。
24年来,一批批支教队员走遍了西柏坡的山岭沟壑、村庄角落,他们用脚走、用眼看、用手摸、用心灵感悟,在火热的实践中谱写出一曲双向成长的青春壮歌。
24年来,沿着红色血脉延伸的方向,支教范围越来越大,辐射的学校越来越多。如今,已经覆盖了两所中学、四所小学、一所幼儿园,以及三个教学点。
柏坡岭上松柏常青,西柏坡中学教学楼上红色字体的校训在满目苍翠的映衬下更加醒目:植根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
在这里,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支教帮扶的故事还在续写,青春接力奋进“赶考”的足迹还在延伸……
编辑:姜长淼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