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客户端报道 秦皇岛坐拥223.1公里明长城精华段落,这里既有险峻巍峨的山地长城,也有雄浑壮阔的入海长城。近年来,秦皇岛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在长城保护与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特别策划《长城作证》今天请看《秦皇岛:古城山海展新姿》。
·科技赋能,汇聚长城保护的坚实力量
在山海关区三道关长城,沿着长城的石阶拾级而上,爬上陡峭的岩壁,“80后”长城保护员张鹏像往常一样,从装备箱取出无人机,熟练地组装、连接、按动操控键。无人机平稳飞向崖壁上蜿蜒的长城,开始例行巡查。
“我们沿着老一代长城保护员的脚步去巡查长城,有时候长城段落有原始塌落,山路险峻,人力很难勘察,就会借助无人机巡查。”在使用无人机执行保护巡查任务的同时,张鹏的手机上还安装了信息标注软件和巡查状态记录软件,以便实时准确掌握所查段落情况。运用无人机、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守护古老长城,张鹏笑称自己是“长城保护员2.0版”。
守护长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张鹏身后汇聚着文物专家、工程建筑、文物执法等专业力量。“在一次巡查过程中,我发现有人用金属探测器在长城底下挖掘,第一时间反馈给文物执法部门,文物专家和执法人员20分钟就赶到了现场,经过鉴定及时收缴了文物,防止了长城文物的流失。”张鹏向记者讲述成为长城保护员的初心。
在山海关南翼夯土长城,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自主研发的固定式自动监测设备已实现稳定运行。这套以太阳能供电的智能装置,如同永不离岗的“数字哨兵”,让古老城墙在现代科技守护下焕发新生。
“雨水的冲刷、侵蚀对于夯土类长城伤害较大,会造成土层开裂,形成孔洞,最终导致墙体塌方。”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岩土创新中心主任刘亮介绍,在典型的雨水冲刷点附近设置24小时监测站,通过收集长城周边的环境信息,为开展夯土长城抗冲刷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法治是长城保护的坚实后盾。2022年6月30日,全国首家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在山海关区正式挂牌成立。法庭成立后,不仅承担着涉长城案件的审判工作,更积极探索“司法+保护”的创新模式。
“我们通过每周、每月定期对长城点段进行巡看,及时发现保护长城的线索,并联动文物保护相关部门,探索文物保护与民生、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山海关区人民法院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庭长申妍介绍,法庭成立以来,还通过开展“公众开放日”“公开课堂”等系列活动,让群众现场体验法庭工作和审判流程,以案释法,以法明理,鼓励群众自愿加入长城保护和宣传工作。
·深度体验,打造长城文旅新生态
保护也让古老长城焕发新的光彩。依托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秦皇岛市高质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丰富长城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培育多业态融合消费场景,推进长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在山海关古城景区长城剧场内,战鼓阵阵,手持长戈的“秦军士兵”列阵,让人仿佛置身古代战场。这里正在上演的是山海关大型室内史诗演出《长城》。整场演出近一小时,通过“复活”“出征”“离乡”“筑城”“天下”“光明”六幕的叙事,塑造出秦皇岛宏大壮阔的“山海之怀、长城之魂”。
今年“五一”假期,山海关构建起昼夜流转的长城文化实景演艺磁场。白天,百名披甲将士击鼓,12 场沉浸式展演轮番呈现;夜晚,瑞莲阁公园以裸眼 3D 及全息投影打造光影盛宴,天下第一关城楼的长城光影秀重构时空。在老龙头景区,非遗醒狮技艺与智能机器狗的互动表演《智舞雄狮》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山海关的长城文化非常厚重,特别是将现代科技和长城文化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游玩乐趣,也更深刻地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自辽宁鞍山的游客赵先生说。
科技赋能,非遗活化。山海关以天下第一关为核心,打造全时全域沉浸式文旅业态,助力长城文化传承与文旅消费升级。“从‘等客来’到‘引客来’,我们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拓展长城文化传播方式,推出了情景演出《身向榆关那畔行》、大型长城情境光影秀《观·山海》等,努力将山海关景区打造成长城文化体验地、长城精神传承地、长城研学首选地。”山海关古城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秦皇岛市还系统规划了153公里的长城旅游公路,这条“黄金线路”串联起沿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将10个“最美长城村落”、14 个国家级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串珠成链,长城沿线村民吃上了“长城饭”。从智慧守护到法治保障,从文化传承到文旅融合,秦皇岛让古老长城“活起来”绽放时代光彩。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编辑:贾扬阳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原标题:长城作证 | 秦皇岛:古城山海展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