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唐山5月2日消息 在河北省迁西县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转炉车间,飞舞的钢花映照着一位48岁工匠的身影。他因练就“火眼金睛”目测钢水温度的技术被工友称道,更以参与16项国家专利、累计1900万元创效的硬核成绩单成为全国钢铁行业的标杆,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津西炼钢一厂副厂长吴立保。
吴立保查看转炉操作情况(央广网发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供图)
炼钢是钢铁工业的关键一环,目测钢水温度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钢水质量。2000年,机电专业毕业的吴立保初入炼钢车间时,面对1600℃以上的转炉热浪,选择用“笨功夫”锤炼技能。为掌握目测钢水温度的绝活,吴立保每炉钢都紧盯火焰,双眼干涩流泪仍不放弃,最终将温度判断误差控制在正负5℃以内。这项“火眼金睛”的硬功夫,让他在2008年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技术标杆。
转炉是炼钢人的“饭碗”。吴立保始终坚持“有炉子才有钢”的理念,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工作的转炉。每一炉钢冶炼完毕后,他都要对炉况仔细观察,对侵蚀严重的部位,总是认真分析原因,重点维护。吴立保独创“两天三吨料补炉”方案,将转炉寿命延长至1.8万炉,创造了津西炼钢史纪录。
炼钢转炉车间生产现场,钢花飞舞(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面对行业技术迭代,吴立保自费购买专业书籍,每天下班后学习1小时,将经验炼钢升级为科学炼钢。他带领团队攻克铁水波动难题,通过优化喷溅控制和终渣化渣工艺,使钢铁料单耗指标降低至业内领先水平,多达14项指标跻身全国前十。“经验只能保底,科学才能突破。”吴立保的这句话,成为了津西炼钢技术革新的信条。
“炼钢是团队作战,一个人强不算真本事。”吴立保提出了“每日一问一答”的班前会模式,用现场讲学、案例推演培养出12名市级技术能手。多年来,吴立保带领团队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致力追求做到钢水零废品、铸坯零缺陷,实现了多项质量指标提升。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获评“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取得16项国家专利、50项企业级创新成果。
吴立保查看车间生产情况(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在炼钢这一行,我坚守了二十多年,未来我还将无怨无悔、心无旁骛地持续坚守下去,努力把自己探索的新方法、新技术教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年轻的产业工人成长为业务骨干。”吴立保说。
编辑:姜长淼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