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见证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是城市文明进步的缩影。从“考试考好了,妈妈奖励你去公园”到“吃饭了没?到公园遛一圈”,如今衡水人早已不把“逛公园”当作新鲜事。放眼湖城大地,综合性公园和点状游园星罗棋布,人们尽情享受着家门口的“诗与远方”。《衡水日报》数十年的报道中,记录着我们“家门口的乐园”如何一步步“由点到面”、由简至“精”——


人民公园


  清晨的阳光穿过枝头,映照着深深浅浅的绿意、如锦如霞的繁花,鸟鸣婉转中,湖城大地一处处公园绿地格外清新怡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遛娃、锻炼、赏花、散心……让人幸福感满满。在很多老衡水人的记忆里,1984年建成开放的中华公园曾“一园独秀”,而后才有始建于1989年的人民公园。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两座公园都是市民游玩当之无愧的“打卡圣地”。


  美景初成 逛公园充满仪式感


  诗人徐淙泉在1989年10月5日《衡水日报》上发表的散文《游趣》中,描写他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的一次义务劳动:“妇联同志费尽心力筹措,要为孩子们建一座游园。地址选在机关后不远处,只三四亩大小。小是小些,孩子们总算有了个游乐之处,再不至于总憋在屋里或随大人奔波于郊野。所以我们干得出力,挥锨平地,很出了几身臭汗。不久游园落成,里面挤挤巴巴摆了些吊篮、转椅、秋千、滑梯之类,还有一个小小儿童阅览室,这便是不足十万人小城的第一个游乐场所”——1982年1月13日《衡水日报》1版:“我区第一个儿童游园和儿童阅览室于去年九月二十七日开办,十二月二十日整日开放。”


  1984年,衡水市(现桃城区)委、市政府“安排在城市建设方面办好十件事”,其中之一是“今年国庆节前完成中华公园第一期工程,正式划定人民公园的园址”(1984年1月27日1版)。5月13日4版刊发“募捐号召”:这次将要营建的欲飞天鹅和登月火箭,是我市第一座公园——中华公园的两个主要建筑项目。前者是我市第一座城市建筑小品,后者为我市第一个大型儿童游艺器械。“需用款八万元……向衡水市和驻市单位的干部、职工及离休退休的同志发出每人捐款一元的号召。”

1984年1月27日《衡水日报》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虽然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业余生活仍乏善可陈。逛公园,是当时假日最有仪式感的事之一。“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就是中华公园,门票2毛钱,每次都要坐‘登月火箭’。”48岁的市民张先生说,中华公园充满了他童年的美好回忆,至今家里还保存着当时在公园拍摄的全家福。


  翻阅老报纸可见,中华公园曾常在节假日免费开放,是个“热门景点”。“节日期间,坚持正常开放,从一月二十八日至二月三日,共接待游客一万一千余人”(1987年2月6日1版);“衡水市中华公园摄影部韩同邦投资1000多元,购买了彩灯、服装等设备,自7月2日起增加了夜间摄影”(1988年7月14日1版);“中华公园从6月1日起实行晚间开放至23点,同时每周一、三、五、六、日晚还举行‘消夏纳凉电影晚会’”(1990年6月1日)……


  1989年10月1日,人民公园对外开放。过去芦苇丛生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为碧波荡漾、满目青翠的乐园。


1989年8月19日《衡水日报》


  为让百姓有更丰富的娱乐体验,公园里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1984年,我市举行第一批结婚、育婴植树剪彩仪式。“衡水市全市二百二十四对新婚夫妇和育婴父母胸佩红花,喜气洋洋地在市中华公园栽种下第一棵纪念树”(1984年3月13日1版);1988年,中华公园举办首届盆景展览,展出了水石景、树桩景60多盆(1988年10月1日1版);1990年8月,历时3天的衡水市首次交谊舞大奖赛在人民公园舞厅排出名次(1990年8月17日1版);1997年6月,人民公园与桃城区文体局联合在公园内举办了“庆七一、迎回归”文艺游园晚会(1997年6月25日1版);1997年8月,我市首届民间艺术展在中华公园举办(1997年8月8日1版)……


  此后,这两座公园在完善景点的同时,又先后投资兴建了一批游乐设施,并引进动物展览,成为全市人民游览、娱乐的主要场所。


中华公园


合理布局“绿色福利”触手可及


  “我们住在河东,以前想玩都不知道去哪,去中华公园和人民公园也不太方便。”65岁的赵大爷说,早就盼望着家门口能多些休闲放松的地方。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打造更多生态健全、功能完备、环境优良、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园,成为民心所向。


  2000年之后,我市公园建设快马加鞭。2003年,改建自一片垃圾坑地的河东公园建成,园内植物配植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与紧邻的滏阳河绿化有机结合;青年公园改建自陈旧不堪的居民区,通过拆迁、整治、绿化,一个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公园浑然天成。2004年,改建自砖瓦厂废弃坑塘的怡水园建成,成为集休憩、娱乐、健身、儿童游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并不是城市的专属,也在越来越多点亮乡村新生活。“富裕后的焦村人非常向往有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村委会经过讨论决定:由村里出资修建衡水市第一个农村水上公园”(1995年5月21日《衡水日报·星期刊》1版);2000年,富裕后的安平县农民彭亚山、刘占劲出资建公园,“在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在一块废弃地上,植树700多株,建了一个水面面积1.7万多平方米、绿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园林式水上公园”(2000年4月7日1版);2005年,枣强县枣强镇江家庄村多年来荒废的沙土地建成了森林公园,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又为老百姓带来经济收入(2005年9月10日《衡水日报·晨刊》2版)。


  各县市区的公园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冀州区依托濒临衡水湖的自然生态优势扩展“绿面”,建设了滨湖公园、老盐河湿地公园、冀新公园等园林化城市“新地标”。枣强县不断放大“绿、水、文”优势,规划设计了千亩森林公园、滨河公园、董子公园等。安平县新建汉王公园、团结河公园等优质公园,2014年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县城验收。饶阳县建成沱阳公园、诗经文化广场等公园绿地,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大幅提升……


  均衡分布,合理规划。2018年,我市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先后谋划了植物园、孔颖达公园、宝云公园、滏东公园、丰收渠带状公园、园博园、康泰游园及人民公园改造提升等十余处公园游园建设项目。


2019年6月26日《衡水晚报》


  奥体公园健身跑道上,不少市民或悠然散步,或酣畅健走,尽情享受闲适。“自2024年5月开放后,这儿已经成了我每日必‘打卡’的场所之一。”市民林先生住在奥体公园附近,爱好运动的他成了这里的“常客”,再也不必为“去哪儿健身”而发愁。“现在衡水到处都是公园,感觉很幸福。”聊起湖城的变化,让他感受最深的便是这触手可及的“绿色福利”。


奥体公园


遍地开花“小确幸”就在家门口


  蜿蜒曲折的游步道、绿意盎然的树木花草、布局合理的健身器材……日前,走进枣强县平原街北侧的平安园内,居民正在这里休憩、娱乐,说到新建的“口袋公园”,大家赞不绝口。“这个小公园建得很漂亮,离家也很近,空闲时间我就来这里遛遛弯儿、聊聊天儿,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家住附近的苏春华对这个家门口的“小确幸”很满意。


青年公园


  2020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利用3年时间建设100处“口袋公园”的任务目标,把“口袋公园”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民生实事,持续增绿建绿。2022年底,100个“口袋公园”如期完成,共增加绿地面积36.21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市区近130个居民小区。


  一园一特色、一园一主题,这些公园在创建中充分挖掘人文特点、营造生态景观,深入拓展城市绿色空间。董子公园、孔颖达公园、荀园等以衡水籍文化名人命名,童趣园、道岔园等坚持文化与特色并重,均有机融入衡水元素、衡水符号,彰显衡水特色;春晖园、义方园等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立足“把党建融入群众生活、延伸到群众身边”的定位,建成了党建主题公园;宪法园、消防主题公园、留芳园、拾芳园等,侧重普及法律、消防、节水等知识……每个“口袋公园”都着力提升便民综合服务功能,配备健身器材、娱乐器具、休闲座椅、避雨亭架等设施,满足群众休憩、锻炼、娱乐需求。


孔颖达公园

  2024年,我市继续扎实推进“口袋公园”这一民生工程建设,省定10个高品质“口袋公园”建设全部完工。


  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3175.73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1.34%和42.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16平方米,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步行5分钟,有个小公园;走上10分钟,是座大公园……湖城各处大大小小不同类别的公园,各具特色、各有内涵,不仅是衡水的“颜值担当”,更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让生态宜居照进现实。


滏阳生态文化公园

记者手记


  公园不仅是城市中的绿洲,也是多功能的公共空间,对于强化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丰富城市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十年来衡水城市公园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从单一到多样,由绿到美,再到文化底蕴的提升——如今的衡水人,在“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人在绿中,城在园中”的和美画卷中,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