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农村大地、用过硬的专业知识服务农业、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农民的希望;她,17年来辛勤耕耘在土壤肥料和农技推广领域,将青春年华奉献大地,成为农民喜爱的“土专家”;她,心系农业、服务农民,用行动为阜城农业谱写了一曲曲“丰收”之歌,成为基层农技人员心中的好榜样……她就是河北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衡水市阜城县土肥站高级农艺师李芳。
近日,走进阜城县码头镇李晋庄村田间地头,李芳正蹲在麦田里对小麦进行田间调查,这位新农人逐梦的脚步从未停歇……
从传统种植到科学种植
——让土地“活”过来
李芳在农村长大,从小就对农业农村有种特殊的感情。她曾看到父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却依然贫困,深知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和科技兴农的重要意义,她决心让农民种地有奔头,务农有劲头。
如何让农民劳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经济效益提上去?答案是,转变思路,向科技要收入!
春风裹着泥土的芬芳掠过田野,李芳蹲在一片绿意盎然的麦田里,手指轻轻拨开返青的麦苗说道,初到土肥站时,她发现农民们仍依赖“多施肥、多打粮”的老办法,结果土壤板结如石,盐渍化严重,庄稼越长越蔫。那时,她便暗下决心:“必须让土地‘活’过来!”
她带着团队走遍全县500多个村庄,采集土样上万份,白天测数据,晚上查资料,重点研究阜城的设施农业,包括土壤培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不仅让土地更有“活力”,还让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农民省了钱,地也更“争气”。
从农学“小白”到“专家能手”
——田间地头是她的课堂
2008年的夏天,从吉林农大毕业的李芳,没有选择城市办公室里舒适的工作,而是回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沃土——县土肥站工作。
刚毕业的她还没摸透阜城土地的“脾气”,只是一味地抱着书本谈理论,后来,她意识到这样终究是不行的,必须到泥土地中学经验。于是,她的身影遍布阜城田间地头:筛选品种、研究种植技术、调查墒情苗情……十几年来,她秉承初心,深耕农业,成为了农民喜爱的“土专家”。
“打铁还需自身硬。”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对于她来说,学习永无止境。在学习中,她查阅农业书籍、订阅报刊杂志、研读政策文件,及时掌握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动态、新政策;在实践中,她向农民学、向同事学、向专家学,不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创作中,她先后主笔编写了《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资料》《有机蔬菜栽培技术手册》《棉花旱作节水技术》等著作,有力带动了全县农业科技的进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和钻研,李芳很快成为土肥站不可或缺的技术中坚力量,成为全站生产技术领域的农业专家。“每当听到农民肯定的话语、看到他们收获的喜悦,什么长途跋涉、风吹日晒、蚊虫叮咬,瞬间就全忘了,农民的丰收就是对那些苦与累的最好慰藉。”李芳说道。
一轮轮春种、夏管、秋收、冬培,一次次走乡串户技术推广,一项项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李芳用行动累计为农民增收1800余万元。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用真心服务现代农业
“李专家,快来看看俺家辣椒苗!”中午一点,李芳的手机又响了。这样的电话,她一天要接几十通。2020年疫情期间,她更是采用线上的方式解答农民朋友的问题,还精心制作通俗易懂的课件,便于大家随时在线学习。
善耕者必有收获,有劳者必有成果。李芳常对同事们说:“作为一名基层农技干部,只有同农民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拉近距离。”她的办公室就在田间地头,她的手机成了农情电话,她成了“农技110”。为了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她走村入户指导百姓做好肥水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讲解施肥技术;走进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田查看苗情、掌握肥水管理情况、记录田间长势;走进旱作雨养项目区了解种植情况,宣讲旱作雨养技术、查看关停井情况、指导旱作雨养种植、召开观摩会等。近五年来,她先后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8期次,科技赶集及现场培训会45场次,培训农户10000余户,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0000余份。
十七年的耕耘,荣誉也随之而来。省优秀农技员三等奖、全市农牧系统先进个人、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衡水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阜城县最美巾帼奋斗者”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蕴含着一个新农人的“兴农梦”。
夕阳西下,麦浪随风涌动。李芳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字: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希望。这或许就是这位“最美巾帼兴农人”对大地最深情的告白。
通讯员:潘桂生 张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