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是第25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中西医结合,逆转肝硬化”。绝大多数肝硬化由各类慢性肝炎进展而来,在过去,以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为代表的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种,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已悄然取代慢性乙型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



脂肪肝是一类与全身代谢相关的慢性疾病,不仅是肝脏的疾病,还可以累及心血管、内分泌等全身多脏器。据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在脂肪肝患者中,约有69.2%合并高脂血症,39.3%合并高血压,22.5%合并有糖尿病;患有脂肪肝10年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和脑出血的概率随之显著增加。所以脂肪肝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脂肪肝的发生与超重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在肥胖人群中患有脂肪肝比率高达90%,血脂异常检出率是体重正常者的3倍以上。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对脂肪肝的缓解率超过减重。医学研究发现,减重5%~10%可显著减少肝脏脂肪沉积,改善肝功能;减重7%以上,60%的脂肪肝患者炎症程度减轻;长期保持健康体重,可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体重管理,用科学方式拥抱健康生活!那么什么叫肥胖?多胖叫肥胖?肥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如何科学管理体重呢?


在临床上,诊断肥胖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BMI定义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²)。下图为BMI的分类标准:



但需要注意的是BMI适用于18-65岁的普通成年人


  以下人群不适用BMI标准:孕妇、哺乳期妇女、运动员等肌肉发达者、老年人(65岁以上)除BMI外,还需结合以下指标综合评估:腰围测量(男性≥90cm,女性≥85cm)、体脂率、腰臀比、基础代谢率。



科学减重从“体重数字”到“健康习惯”


国家卫健委倡导“吃动平衡”理念,我们建议您从日常点滴做起:


1.膳食升级: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用杂粮替代精米面;增加绿叶蔬菜和高蛋白食物(鱼、豆、蛋),减少高糖高脂加工食品;警惕“健康陷阱”:果汁含糖量≈可乐,沙拉酱热量可能高于主食。


2.科学减肥:牢记《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建议,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


3.规律睡眠: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4.有效运动: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以及久坐的静态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快走、游泳、骑车),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5~7天,至少隔天运动1次,抗阻运动每周2~3天,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000kcal或以上。


5.智慧监测:定期每年体检;定期测量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关注体脂率而非单纯体重,避免盲目节食;体检时主动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结合专业的减重门诊控制体重。


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二科主任医师 张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