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县非遗公开课第一期·社区工作者专场”正式开讲,吸引了全县60余名社区工作者参与。此次活动是“非遗进社区”系列的重要一环,旨在联合非遗传承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多元化非遗活动,推动非遗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源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人民是非遗的持有者、传承者和受益者。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目前拥有7项国家级非遗、41项省级非遗、158项市级非遗。近年来,我市在有效保护非遗的同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搭建非遗展示平台,推动非遗走进群众、融入生活。
如何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创新发展。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传播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遗如果一成不变,必然如养在闺中,无人能识。只有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元素,让非遗绽放时代光彩,才能受到百姓喜爱。非遗传承人要依托新技术、用好互联网,在制作材料、技艺手法、展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坚持创新,让传统文化拥有崭新呈现,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作品,拉近非遗与群众的距离。
做好融合文章。近年来,“非遗+”频频上新,“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餐饮”等跨界融合,为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新路径,成为消费新亮点。要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商圈等活动,推进非遗与文商旅体不同业态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发展模式,让群众有更多途径、更多形式感受非遗魅力,共享非遗保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