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
三天戏、五天年、稀里哗啦就过完……
关于年的快乐记忆,藏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藏在镌刻着年节印记的文化享受中。说起年节活动,“戏”,是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词汇。“听戏”,是小时候和年节有关的娱乐“盛宴”,是全家齐出动的慎重对待,是“咿咿呀呀”的锣鼓喧天,也是快乐满满的幸福回忆。
曾几何时,我们关于年、关于快乐的记忆,总也离不开那婉转的戏腔;曾几何时,我们关于年、关于快乐的选择,不再局限于那婉转的戏腔。
“唱大戏,就是年味儿。”衡水市评剧团的退休老团长马万永,见证过传统戏剧的跌宕起伏,仍信心满满。就让我们循着他的记忆,跟着《衡水日报》报道的时代印记,一起去感受几十年来的衡水“年”文化氛围——
1979年12月3日《衡水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从几十年前“一戏难求”,到今天春节灯会、冰雪运动、研学旅游、书画民俗展、非遗市集,乃至大剧院里赏高雅精品剧目、家门口自娱自乐办“村晚”……让衡水人目不暇接的节庆活动,满足着大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折射着经济社会的演进变迁。
好戏难寻 小戏台感受大需求
“多年前,老百姓没啥乐呵,也就是赶赶庙会、听听戏。咱唱戏的,年节最忙——年前就不说了,常常是大年初二就背起铺盖卷、穿上棉大衣,跟着剧团下乡了。”在市评剧团退休老团长马万永的记忆里,棉大衣是以前演员们的独有标记,因为这一走就到了麦收,“大家都穿薄了,就我们进进出出套个破大衣,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是‘唱戏的’来了。”
为啥一走就半年?因为一个又一个村都盼着呢。曾几何时,老百姓一年到头也只能看上一两场精彩“好”戏。
市评剧团成立于1976年(当时叫衡水地区评剧团),是我市传统戏曲领域的代表性市级国家专业团体。彼时,活跃在一线的传统戏曲团体多为农村业余剧团,县里的专业剧团经常奔走在城市演出,让不少群众很有意见——
1979年12月3日《衡水日报》3版曾刊登深县(现深州市)举办农村业余剧团调演的消息:7个剧团参演,有京剧、河北梆子、评剧、老调、二八调、丝弦,还有当时濒于失传的剧种——全国绝无仅有的深县北午村笛子调。16天时间演出78场,剧目107个,观众达12.8万人次。
群众反映:“自己县里有剧团,演出光往城市钻,社员看戏难上难。”剧团听取了意见忙调转。这不,1980年4月2日《衡水日报》3版就刊出了《剧团常下乡 便民收益大》:阜城县评剧团自1979年后坚持立足本地、面向农村、兼顾城镇的方向,把一团分成两个演出队,丰富上演剧目。一年间,共演出520场,比1978年增加30%,其中到农村演出440场;收入8万元,除满足工资和正常开支外,又购置3万元的服装道具,尚余4000元,实现全年自给有余。
没错,那时候的演出是卖票的,而且供不应求。
马万永笑言:“那会儿是传统戏剧的辉煌期,各个村都来请。”当年,每个村都有那么一拨人,专门负责在村里组织观众、收取费用、联络剧团、安排演出,俗称“管戏儿的”。
“管戏儿的”一波波来请,剧团也时不时走下去。即便是这样的双向奔赴,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依然“不解渴”,为此——
深县文化馆积极培训农村戏曲骨干,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1980年8月1日《衡水日报》1版);素有唱戏传统的景县野厂大队,恢复之前被解散的评剧戏班,排出《七人贤》《绣鞋记》《秦香莲》《刘巧儿》等五六台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1981年12月26日《衡水日报》1版);为了使农村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各县文化部门为农村举办了55期戏剧、美术、舞蹈、音乐训练班,培训了900多名文艺骨干。同时,扶植农村建立和恢复业余剧团170多个,组建起京剧、评剧、梆子和杂技少年班52个(1982年7月16日《衡水日报》3版)。
戏曲遇冷 求变在文化多样里
“有一阵子,感觉大伙儿都‘疯了’。不管老少,满街都是‘杰克逊’。”在马万永眼中,传统戏曲的低谷来得猝不及防、难以理解。
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它雅俗共赏、选材宽泛,既有帝王将相、阳春白雪,也有寻常百姓、家长里短,很长一段时间稳居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群众娱乐方式渐趋多样,中国戏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唱戏,不挣钱了!”马万永的一声叹息背后,有传统戏曲团体的挣扎和阵痛,也有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
经济发展,让电视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春节联欢晚会成为过年文化生活的“招牌菜”,歌曲、舞蹈、电视剧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里的比重日渐增长——
“束鹿金凤凰歌舞团在深县穆村乡(现为镇)演出时,场场爆满。农民群众说,看这玩意儿让人觉得再四平八稳地过日子跟不上趟了。”
“现代文化器材迅速‘飞入寻常百姓家’。据不完全统计,一九八四年以来,全区农民群众自购现代的和高档的文化器材七万零四百一十八件,其中有铜管乐、电子琴、吉他、收录机、照相机、放映机、放像机以及电子游戏机等。”
……
诸多变化,从1987年1月10日 《衡水日报》3版《群众文化的新趋势——我区农村群众文化调查》一文中可见一斑。
1987年1月10日《衡水日报》
变化是可喜的——
1991年2月6日《衡水日报》1版《繁花似锦 好戏连台 羊年春节我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关部门对春节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作出精心安排:地直和11个市县举办京剧演唱会、花会、灯展、吹歌、歌咏、书法绘画展、球棋类比赛及个人家庭演唱会等60台次;地区电视台从2月11日至20日,每天下午2时30分增加一次播出,主要剧目有《雍正皇帝》《杨贵妃外传》《关东魂》《天字一号风云录》《八月桂花香》及儿童科幻片《卡通之谜》等。
1992年2月2日《衡水日报》1版《春节文化动态》:阜城县文艺节目好戏连台,不仅分片举行各乡镇文艺比赛,还举行全县花会调演和全县春节联欢文艺晚会;深县大冯营乡(现为镇)各有特色,柳家庄村组成了锣鼓队、高跷队,野吴寨、贾家庄等村投资近千元购买二胡、锣鼓、吉他等乐器,许多村子把本村好人好事编成顺口溜、快板书表演;安平县的地区级文明村北郭村,除恢复传统的架鼓会和老年秧歌节目外,还自编自排了许多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说身边事、唱身边人。
变化也是艰难的——
1993年1月17日《衡水日报》1版《衡水市群众文化活泼多样》:“……勇于把市评剧团推向市场,变老戏老调为形式多样的轻骑队,既保持了传统剧目,又增排了歌舞,小品等文艺节目,适应了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
在传统戏曲遇冷的历史浪潮中,市评剧团积极求变,砥砺前行。
1993年1月17日《衡水日报》
守正创新 转型于百花竞秀中
“变化,有啊!和观众的距离拉近了。以前是唱啥听啥,现在是听啥唱啥。”
“以前啊,爱听戏的都是爷爷奶奶辈;现在呢,连小孙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咱们的节目也在变,传统老戏,创排新戏,有着眼时代发展的大剧目,也有身边小事的小戏儿。”
“咱的剧目,既能走进社区、学校、工厂、田间地头,也能走上大剧院的舞台,参与全省乃至全国优秀剧目的选拔、展演。”
……
马万永娓娓道来,讲述市评剧团多年来的坚守。他们在全市缤纷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中从未缺席,在守正创新中不断焕发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评剧团改变以往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演出模式,采取“两条腿走路”:一边传承传统经典剧目,传播民族文化艺术;一边创排新时代新剧目,讴歌时代楷模、弘扬时代精神。他们创排的《林秀贞》《火种》《咱家老李》《台城星火》《情满南王庄》《平原枪声》等接连斩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剧团先后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上山下乡模范剧团”光荣称号,“河北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衡水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火种》剧照
《林秀贞》剧照
《情满南王庄》剧照
2013年2月28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年货节、衡水春晚、“鼓王”争霸赛、元宵灯会、文化庙会,县县有演出、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纵横铺开的“文化活动网”让全市人民大饱眼福、耳福,描绘了一幅衡水处处是欢歌的盛景。市评剧团等艺术团体开展了文艺节目下乡演出,为群众送上了一个有滋有味的文化年。
2015年3月9日《衡水日报》1版,羊年春节,我市结合“政府采购 送戏下乡”“文化润农”等主题实践活动,精心策划了70余项各类文艺活动。以时任阜城县扶贫办主任李双星为原型的新编评剧《福星临门》在衡水会堂隆重上演。
2021年3月11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云”端享盛宴是那年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特点,全市联动开展较大规模的线上文化活动280项,观看总量近400万人次。市评剧团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推出《刘胡兰》等近年新创精品剧目,广受欢迎。
2021年3月11日《衡水日报·晨刊》
一年又一年,《衡水日报》忠实记录着衡水春节文化活动的发展印记。
如今,文旅融合成为新风尚,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构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旅“春节大餐”,带来了更加浓郁的年味儿……而那一个个或新潮、或传统的欢乐场景中,总有市评剧团的影子在闪动。
说起今年的春节,马万永笑言:“年前送戏下乡忙了一阵子。歇歇,大年初二先去天津走一趟,和中国评剧院的老师们一起演出学习。接下来,就是县里的演出邀约了……”
记者手记
和马团长聊天,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热爱”。爱戏、学戏、唱戏,退休了还要回剧团继续服务,他用一生撰写着对传统戏剧的爱。也正是有了他们,传统戏剧才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艺工作者服务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以市评剧团为代表的传统戏剧行当,在守正创新中不断调整功能定位,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抹存在。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
传承
(本报记者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