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7时30分刚过,繁忙的衡水站调车作业暂时停了下来。对讲机里传来调度命令,股道边等待多时的刘泊生一行3人快速上道,利用短暂的停轮修作业时间对编组场内的减速顶展开检修。


刘泊生,是衡水车务段衡水站运转二车间的一名减速顶维修工。59岁的他,中等身材,目光炯炯,不善言谈。1988年,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转行成为铁路职工,在一线岗位一干就是36年。已近退休年龄的他,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类似于公路上的减速带,铁路上有减速顶。铁路减速顶因外形酷似蘑菇被称作“铁蘑菇”,检查过程则被形象地称为“踩蘑菇”。刘泊生便是专门从事“踩蘑菇”的人。“全场7条线路,共有2826个减速顶,我的工作就是日常检修,确保这些顶状态良好,保障调车编组作业安全。”谈到工作,刘泊生打开了话匣子。


减速顶能否正常运行关乎溜放作业安全,一个微小的故障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他们必须争分夺秒。“这活儿看着简单,技术含量不高,里边却有很多门道。需要心细、眼尖,讲究的是走就走到位、看要看得全,问题症结找得准、维修及时且快速。要像庄稼苗一样下功夫侍候,只要有责任心,肯干活,不怕苦,就能干好。”刘泊生说。



每天上班,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对7条线路2826个减速顶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用脚去每个顶上踩一踩,模拟车轮碾压,试试每个顶的弹性和韧劲,判断油气压力是否正常。”刘泊生介绍,减速顶有20多个零部件,内部构造非常特殊,如果踩的时候感觉很轻松,没有阻力,那就说明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查看是减速顶螺丝松动或者“跑气”了。只有每个顶都充分做功,状态良好,才能确保从驼峰上溜放下来的车辆车轮经与顶的碰撞,起到较好的调节速度作用。


“叮当叮当……”此时,一组从驼峰上溜放下的车辆从附近线路经过,与线路上的减速顶碰撞出有节奏的声响。“你听,这响声儿说明每个顶都在正常做功,这才让人心里踏实。”说着,他脸上挂起自信又自豪的笑容。



刘泊生说,他们最担心碰到雨雪天,水会造成减速顶的电磁阀出问题。一个顶出现问题就要停止溜放作业,影响车辆安全和作业效率。“为解决这问题,我们想到了穿鞋、戴帽、设编号。”刘泊生解释道,为每个顶穿上胶皮套防止进水,在顶活塞体上装上“去污润滑套”防止灰尘进入顶内,设置编号便于迅速找到顶的位置。这一办法有效解决了怕水、怕灰尘和找顶不便的问题,缩短了顶的维修周期,提高了问题顶的处置效率。


在减速顶维修工岗位上,刘泊生干了10年多。从认识普通顶到可控顶,从踩顶到听声,从安装到拆卸,解决漏油、漏气到更换电磁阀,经他手的顶已经不可计数。“每年要踩坏2双鞋,手套缝缝补补也要12副。”他指着脚上沾满油污的厚跟运动鞋说道,“但换来的是每个顶的良好状态,调速的有效做功,车辆的安全,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10余年来他没有得过红牌”“他为人厚道,没有与同事发生过口角”“踏实肯干,默默奉献”“表彰这样的‘老黄牛’我们信服”……谈到刘泊生,他的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对他的印象和评价。


转眼间,还有半年即将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刘泊生言语间流露出感激与不舍:“是铁路给了我稳定的收入,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尽到最后一份责,踏实认真地做好每天的工作。”


摄影:韩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