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先有云南县,后有云南省。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因“彩云南现,县在云之南”而置云南县,历时2027年,直至1918年因省县同名而改称祥云县。
祥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彩云南现,为祥瑞之兆,是一段美丽的浪漫人文故事。而近几年打造的藏诗阁,又为祥云这片浪漫的土地平添了几分诗的妩媚。
藏诗阁位于大理州祥云县城西上菜园,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新诗”写作倡导者、“国际华文桂冠诗人”称号获得者、祥云籍彝族诗人郁东创办的藏书楼。他倡导发起的“新新诗”写作,主张“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写作”成为诗歌走向大众,融入日常生活的一条明朗路径,对诗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3年10月10日晚,我和妻子做客藏诗阁,郁东夫妇以祥云特色美食——东山彝族乡小庄子贡菜火锅款待了我们,神侃至子时,那美味至今仍萦绕唇齿之间……
“藏诗阁”源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约812—866)《清凉寺》一诗:“诗阁晓窗藏雪岭,画堂秋水接蓝溪。”意为寺沿山而筑,将山包在寺内,清晨在画阁上临窗观景,仿佛雪岭就藏在阁内;华丽的堂舍前,一湾秋水,清澈见底,静静流入寺旁的蓝溪。诗中营造的是所有诗人的理想诗意世界,郁东将其具象为自己的“藏诗阁”,也是众人心之向往。
这是一座个人私家庭院,占地139平方米,四层建筑,藏书有上万册之多。藏诗阁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题写阁名,专门收藏各路诗家交换签名大著、手迹,所有著作编号收藏,颁发收藏证书。
一楼留小院,植有红豆杉、银杏、紫玉兰、孔雀木、鸡瓜藤、滴水观音、虎头兰、大蕨、蜡梅、白杜鹃、柠檬、灯笼草等树木花草,红豆杉、银杏、玉兰枝叶交织在一起,鱼池、水景观交相辉映。客厅内书柜藏二十四史和鲁迅全集及文友签名赠本。二楼收藏有大理历史典藏全套本,北大、清华国学讲义及诺奖作家著作选本。尤其珍贵的是《诗刊》创刊号、郁东父李定邦留下的五十年代《诗刊》签名本,以及祥云县最早的油印诗集《紫葡萄》、油印诗报《无线电》,祥云县第一本由郁东主编的青年十人诗选《红豆横断山》等诗歌手抄本均藏于此。三楼为卧室,收藏老照片,上至晚清、民国及建国初期、上世纪50~90年代的各种照片,有祖传的,也有郁东从事记者工作时留下的。祖传木刻本《菜根谭》被视为珍宝。四楼为藏书展示厅、书画室、观月亭。藏有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作品集,二十世纪世界诗歌大师全集及鲁迅文学院、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大理诗歌季、吉狄马加朵云轩书画展、泸沽湖诗歌节等各种大型文学采风图集。楼顶,防腐木搭成的凉棚下,七八文友聚此,吟诗诵文,品茶论道,听窗外雨打芭蕉,虫鸣唱和,实乃人生乐事也。
祥云是云之故乡,这里不仅有吉祥的彩云,而且还孕育了诗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紫葡萄》诗社蜚声诗坛,今天以郁东、茶山青、黎虹等诗人为代表的“祥云诗群”,从藏诗阁出发,走出祥云,走出大理,走出云南。藏诗阁是诗性的,只要你还热爱诗歌,这里就有你的一片心灵栖息地。
福克纳说:“诗人的声音绝不仅仅是人的记录,它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一根支柱、一根栋梁,从而使人类获得永生。”如果没有了诗歌的情怀和智慧,文化中最令人神往的事物和最精妙的意趣将会黯然失色。我比郁东年长几岁,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诗,尽管这中间有过坚持、放弃、又回归,却没有他那么大的成就,因此我们有着共同的感悟。我问郁东,写诗有什么用?他淡然地说,无用。但正是这种无用,支撑起了诗人精神世界的大厦,也支撑起了藏诗阁。这里的每一根木头和每一片砖瓦,都是真、善、美,给人类传递的都是信心、温暖和光明。因为文学,这么多年,我和郁东都坚守了过来,虽然清寂,但也活得淡然,心安。真正有那么一刻,我们体会到了“简单就是幸福”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也正如人们对世界名著《瓦尔登湖》的解读,它的伟大和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握住了一个核心原理——物质用减法,思想用加法。其实文学的坚守,就是一个人对真善美的坚守。因为写作,我们一直在路上。
郁东的藏诗阁自2016年12月成立以来,举办多场次文化公益活动,吸引了当今中国诗坛李少君、傅天琳、雷平阳、臧棣、大解、荣荣、李琦、刘立云、娜夜、海男、李元胜、陈先发、大卫、金玲子、三色堇、施施然、王单单等著名诗人的关注和光临,或题字题词,或捐赠自己的诗集。如今,藏诗阁已成为祥云县的诗歌高地。
祥云,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座七彩流云的城,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地。诗意人生,宿于自然。在人类的长河里,诗是光明、是火种,引领我们走向纯粹、简单和美好,走向精神的原乡。
作者:杨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