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课本里有一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代诗人形象描绘了捕蝉的情景。蝉在我们平原地区农田和树林里较多,它在树枝上产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在地下生活多年,吸食树根的汁液为生,慢慢地长大成蝉蛹爬出地面,在大树上蜕壳成飞蝉,蝉蛹在我们老家称为“知了猴”或“知了爬爬”。


我们的童年天真烂漫,捕蝉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午后的一场大雨来得及时,把大地冲洗得特别干净,雨过天晴,天空挂起一道绚丽的彩虹。几个小伙伴相约到村口池塘边的榕树下捉知了猴。四周蛙声和蝉鸣此起彼伏,犹如一曲动人的乡村音乐。我们在湿漉漉的地上寻找,见有一个个玉米粒大小的洞,覆盖着一层薄泥,用手或树枝将薄泥掀起,剥落周围的泥土,手指深入洞中,很快,知了猴顺着手指往上爬出来,一会儿工夫就装满了玻璃瓶。知了猴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用盐水腌泡晾干烤着吃,味道极其鲜美香脆,蜕下的壳可入药,中医称蝉衣、蝉蜕。


捕蝉也需要技巧。炎炎夏日,树林茂密,花草葱郁。蝉在树上清脆悦耳地鸣叫着,循着它的叫声走过去,要轻手轻脚,仔细地在树上找,它一身黑褐色的外衣,翅膀薄如纸膜,两只眼睛是凸的。慢慢地靠近,瞧准它的头部,用大拇指和食指猛地使劲按住,快速拿下来,它会嗡地一声,随后拼命地扇动着翅膀,就像一个微型的电风扇。把它放到手里,它会用小爪挠你的手心。天气晴朗时,拿来一根竹竿,竹竿的一端套上塑料袋,在树林里搜索。一看到哪根树枝上有蝉,便举起竹竿,快速将蝉罩住,蝉反应迟钝,被塑料袋套住竟浑然不觉。将竹竿往下轻轻一拉,它就立刻落入了塑料袋中。夜幕降临的时候,天气闷热,我们来到树林里把手电筒光照在地上,用脚狠踹或用手摇晃树干,知了被惊动,遇到亮光一猛子栽下来,便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


蝉也有雌雄之分,会鸣叫的是雄蝉,发声器在腹部,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雌蝉没有发声器不会鸣叫,我们通常叫它“哑巴蝉”。捕到的蝉成了小伙伴们的玩具,用小细绳系紧它的双翼,手握线头让它飞,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风筝飞向空中。把它的翅膀剪去一半肚皮朝上,小爪来回地挠,翻不过身子也不叫一声。把它放到水盆里,看它在水中扑腾打转转,小伙伴们从中找到乐趣。


蝉的生命虽短,但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随着环境的变化蝉也越来越少,甚至很难见到了。每当夏日再次听到“知了知了”的叫声,童年的回忆便如潺潺小溪在心间缓缓流淌。


作者:吴树岗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