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庆班排练戏曲时用的小戏楼。 刘少队 摄


在饶阳县大迁民庄村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戏楼,此戏楼为宅邸式建筑,雕甍飞檐,气势轩昂,东、南、北三面敞开,北面与过厅连接。戏楼虽不大,却也雍容典雅,这就是建于清晚期的常氏崇庆班戏楼。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蚀,1965年经过整修,之后又多次修葺,至今保存完好。此戏楼造型独特,在古建筑中别具一格,为冀中一带不可多得的地方名胜。这里原来还建有大戏楼,年久已损毁,现保存下来的是排练戏曲时用的小戏楼。


“崇庆班”是清末民初直隶州(河北省)一个著名的戏曲班社,有“盖京南”和“天下第一箱”之称,班主常相庭,是饶阳县大迁民庄人。


常相庭祖籍山西省榆次县,明永乐年间,其祖上移民到饶阳县城南的杨各庄村,不久又搬迁到县城北面10公里的大迁民庄村。到了清朝后期,常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和一方富豪。常氏家族科举仕宦辈出,主要成员有:常宝初为道光乙未(1835年)科举人,授饶阳教谕;常如楷是咸丰五年(1855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和宝庆知府;常熙廉为浙江知县;常冠卿为国子监助教;常堉璋为直隶省国府议员等。到常相庭这一代,共有耕地40余顷,车马近50套,房屋数百间,在北口外还有几处大买卖。


常相庭乳名常墩,饱读诗书,却无意仕进,尤爱戏曲。光绪十四年(1888年),有保定人带着合庆梆子班来为其兄常霭庭庆寿,遂将戏班赠给了常家,常相庭将“合庆班”改名为“崇庆班”。为方便戏班排戏演练,常相庭就在自家庄园里建起了戏楼。


常相庭30多岁时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酷爱戏曲兴趣不减,他对戏曲也很懂行。招收学员时,他用手摸摸孩子们的脸型和个头高低,再让他们喊一声“树尖”“树皮”试试嗓音,合格者便留下来分配角色,早晚练功,坐科六年。所请的教师多是白洋淀一带和北京的较佳艺人。待学员学习一年多后,便到外地去边学边演出,这就是后来的“二崇庆班”。


崇庆班可演唱河北梆子、京剧,演出剧目有近80出。演出活动范围在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及直隶中南部各县,以及东北吉林、奉天(沈阳)等地。在北京演出时,有时还奉召进宫献艺。崇庆班的演出,所到之处有口皆碑。在广大农村,流传着“不看崇庆班,白来在人间。看了崇庆班,死了也不冤”的说法。在束鹿(辛集)演出时,有一次唱完《芦花记》,一个唱小生的演员被一位老太太拉住手说:“子骞,来,大娘给你买两个肉包子吃。”另一个演员说:“我是演子骞的后娘的,也给我买一个吧!”老太太说:“你个小王八羔子,你真狠啊!不给你买!”可见,演员们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崇庆班布景道具的求实创新,在乡下科班中是最早的,就连当时北京的富连成等名班也没这么讲究过。崇庆班号称“天下第一箱”不是没有来由的。为追求生动逼真的舞台效果,它的演出剧装和道具应有尽有,共七大箱,十分讲究。在饶阳东张岗唱《洛阳桥》时,在宽大的舞台上,用玻璃槽灌水做河,水里飘着水草,放着从滹沱河捞来的金鳞红尾大鲤鱼,引得周围几十里的人们都涌来观看。


随着崇庆班的声誉渐起和演出范围的不断扩大,遇到的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为了减少麻烦,常相庭的亲戚张之洞就送给了崇庆班一对御赐宫灯,作为护身符。有一次,崇庆班在河间演出,因开戏前没有去拜访知府大人,知府老爷挑了理,寻了个不是在戏箱上贴了封条。领班的着了慌,骑马疾驰回来向班主报告。常相庭笑着说:“这点小事儿,值不得大惊小怪。你把这对宫灯带去,挂在台口上。我要叫这个小官儿跪着来见你。”领班带着宫灯,星夜赶回河间,把宫灯挂在台口上,扯掉戏箱上的封条,早早开了戏。知府老爷听到紧锣密鼓声,大发雷霆,带着一帮马快蜂拥而来,扬言要戏班知道知道本老爷的厉害。当他走进剧场,看到台口上挂着的宫灯和朱红色的御印,吓得面色如土,急忙滚鞍下马,惶恐地向着宫灯顶礼参拜,然后灰溜溜地回衙了。第二天,派人拿着请柬来请领班,设盛宴款待,赔礼道歉了事。


民国四年(1915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崇庆班又招收了第三期和第四期新学员,后被称为三崇庆班和四崇庆班。民国五年四崇庆班成立不久,班主常相庭病故。四崇庆班中较好的学员被分到了二三崇庆班,较差的学员被打发回家去了。二崇庆班送给了张之洞的三姨太太,后归了肃宁县的孔家。三崇庆班归了吉林督军孟恩远。三崇庆班的艺人们个个英风侠骨,富有民族气节。1916年8月,日本人欺侮并枪杀中国人,中国人奋力反抗,史称“郑家屯事件”。三崇庆班将此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冒着被敌人袭击的危险义演三天,大大激发了国人的斗志。日本领事馆找孟恩远交涉,孟恩远也无力保全戏班。为免遭日本人迫害,三崇庆班分散行动,辗转回到天津,在天津及家乡一带演出,民国七年(1918年)该班解散。


常相庭成立的崇庆班,历时30年左右,培养了大批戏剧艺术人才,分布到全国许多地方。昆曲大师侯永奎,就是从小在崇庆班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如今,当年名盛一时的崇庆班早已随着历史的云烟远去,唯有大迁民庄的戏楼还依然矗立,向人们诉说着世事的沧桑。


作者:刘少队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