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厚重,它自远古走来,历经五千年;
文脉悠长,它是“九州之首”;
文化灿烂,董仲舒、孙敬、孔颖达……名人辈出。
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河北省的简称“冀”就来源于此。
由“冀”而始,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华被镌刻在衡水湖畔。
五千年的悠久厚重
“这段城墙,见证了冀州的前世今生。”站在铭刻着岁月的汉城墙遗址边,冀州区文广旅局局长齐化斌无限感慨。始建于公元前201年的冀州古城,从汉代筑城,于唐、宋、明、清时期均有修缮与规模变迁。而今,它曾经的辉煌,只能从这遗存的古城墙遗址中窥见一二。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墙,是汉(宋、元)古城西、北两面的一段土城墙和明清时期的一段北城墙,其中汉城墙2200米,明清城墙2300米,最高处8米,底和顶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而且,地面上还保留有2000余米的护城河,是研究中国古代北方城市格局变迁的重要实例……”随着齐化斌的介绍,冀州古城遗址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2013年,冀州古城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乘着创建衡水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东风,冀州古城遗址被重新规划,全面塑造成为高品位的文化生态体验区以及独具特色的文旅新业态。
提升后的冀州古城遗址总占地面积124.8公顷,集古城墙遗存展示、历史文化阐释、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整体呈“一轴一带多节点”布局。
“一轴是指古城墙,一带是护城河,景区以古城墙为轴线串联起了多个片区……游走之间,冀州古城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冀州区冀鼎文旅投公司副总经理张兵说,蜕变升级的冀州古城遗址,让人们更清晰地感受冀州悠久的历史文化。
暖风微醺,古城遗址内景点再“上新”——“古冀州八景”通过凉亭、雕塑等形式实现场景再现,让游客零距离感受“畿南古郡”的魅力。
“五一”假期,古城遗址又迎国风古韵——一场“梦回汉世·大美冀州”主题系列文旅活动,让八方游客“赴一场千年之约,享一回亲鸟之悦”。
以“遇见古冀州”为主线,旅客可以在仿古集市、野趣露营、古戏游园、国风雅集、民乐汉舞、甲胄武术以及沉浸式演绎互动等多个旅游场景打卡游玩。千年古城的沧桑浑厚、“弘文登科”的文韵国风、“演武夺魁”的勇武豪杰、水天一色间的“亲鸟之悦”、亲子游戏的趣味盎然……一时间,冀州古城遗址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游客量持续攀升。
“这是我们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路径,精心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为游客提供良好旅游环境的又一次尝试。”齐化斌表示,乘着创建衡水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东风,冀州区将继续创新探索,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冀州文旅消费新时尚。
光影声电中的文脉流长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这片热土数千年历史文明的源远流长,不只刻印在岁月斑驳的冀州古城墙上,还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流淌闪耀在各个展馆中。
作为集中展示冀州深厚历史文化的平台,冀州历史博览馆成立于衡水市举办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2017年;而今,又在创建衡水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迎来了提升和蜕变。
新亮相的冀州历史博览馆,打破传统布展模式,将内容与空间完美融合,用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一项项充满科技感的沉浸式体验,将冀州5000年的悠久历史及风土人情融会贯通、娓娓道来……漫步其中犹如踏入时空隧道,从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隶冀州到现代冀州的发展变迁,冀州数千年来的历史沿革脉络,皆可信手拈来。多样的表现手段,使整个展览节奏张弛有度、重点突出,给参观者以舒适的观展体验和深刻的文化记忆。
“我们请教了很多历史学家,对冀州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考证和调整,展馆的整个展陈脉络更清晰、内容更丰富。”说起这次展馆的提升,冀州区文广旅局二级主任科员朱清志说,“改造提升后的博览馆,变得更具有互动性、更易接受,更好地发挥了它作为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研学旅游示范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走过冀州文化的浩瀚星河,品味衡水的历史云烟。
衡水历史文化博览馆,坐落于衡水园博园,将实景搭建与数字化展示相结合,以智能触摸屏、数字一体机等数字化、智能化展示手段给予游客全方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从历史变迁、儒家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各个方面,衡水自上古时期到如今的灿烂文明,衡水的水脉、学脉、红色血脉、历史文脉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
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马拉松广场上的衡水民俗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农耕与民俗文化的博物馆,收藏着农作物从种到收涉及的全部农具。犁、耙、盖、耧,担、筐、驮具、车,打铁、打绳、做秤杆、锔盆锔碗的工具……5000多件和百姓耕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藏品,分布在农耕区、粮食加工区、运输工具区、农建区、家居生活区、传统手工技艺区等10个展区里,映射出衡水农耕文化时代最后一幕鲜活的生活全息景象。
技术,为古老文化施展了时间的魔法。岁月会流逝,但文化却在声光电中以更加绚烂的姿态留存下来。
各个展馆,用“科技+文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成为衡水湖畔的消费新亮点。
创新传承中的勃勃生机
文化传承,不只是简单复古,更需要守正创新。
该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衡水的文化“宝藏”更闪亮?
衡水的答案是:创建5A,把衡水湖景区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区”。闾里古镇,作为在传统文化传承与研学旅游领域已颇有建树的先行者,成为人们视线投注的焦点。
李会龙 摄
它,是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式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现已成为衡水市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
深挖衡水文化,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找准切入点——汉式婚礼;定向儿童传统文化传播,并逐渐明晰确立了独具特色的研学品牌……
“2011年落地衡水,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掘衡水文化。从那时起,这份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就从未更改。十多年间,我们作过多种努力和尝试,走过弯路,也收获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最终确定了研学方向。”闾里古镇孙敬学堂负责人笑说,十余年努力耕耘没有白费,“闾里”已成为一个符号、一面旗帜,“停业提升期间,有很多新老客户追着问什么时候开门。”
作为衡水湖畔重要研学基地,闾里古镇亦在5A创建中迎来了华丽蜕变。
持续加大研学导师培训力度,对研学课程反复打磨升级,为景区增添强劲“内核”力量;新建的状元桥将琴瑟园客栈、孙敬学堂、同观殿等几大板块融会贯通,再加上“读蒙经、习古礼、学国艺、做百工、生活立能”的体验式教学为特色,一个集“研学、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纯汉式风情文化古镇崭新亮相。
李会龙 摄
晨光熹微、钟鼓齐鸣,身着古风古韵的汉服,穿行于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中,毕恭毕敬地行揖礼、拜先贤、品香茶……雄汉盛唐的瑰丽风姿,藏在游客“量体选衣”的沉浸式体验里,流淌在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间。
“文化先要弘扬才有传承,而产品是一切的根本所在。这两年,我们也在作一些新的尝试,同时在文化产品打造、传播、可持续发展上蓄力,宣传更侧重网络,经营上侧重从文化引流转向营地模式,文化产品上注重创新打造和地域文化特色……”工作人员介绍,在5A创建中,孙敬学堂从细节着手,“面子”“里子”并重,不断提升游客的研学体验。
百工坊内,就增设了武强年画、古法造纸、活字印刷等工艺。
……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衡水湖旅游景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层次和内涵。
当丰厚的历史底蕴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交会碰撞,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在衡水这片热土上层层扩散,衡水湖正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除署名外,文中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