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丘县岗底村,连绵起伏的青山上,“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山腰间,一棵棵苹果树汲取着大地的养分,积聚着生长的力量。这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生产出的“富岗”牌苹果质脆多汁、皮薄色艳、酸甜适口,有着“奥运果”“中华名果”的美誉。


↑岗底村是全省闻名的苹果种植专业村,以苹果树为代表的经济林木染绿了太行山深处。(籍明泉 、齐兴朝摄)


近年来,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靠“吃透一个苹果”,打造了集合种苗繁育、鲜果生产及深加工、果品采摘、科普教育的苹果全产业链,探索出了“改革推动、科技支撑、市场引领、创新发展”的“富岗”模式,先后获得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全国质量·服务诚信示范企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


执行128道标准化工序,果品质量有保障


3月27日,岗底村后山,果园里一派繁忙景象。富岗食品公司生产管理中心主任杨双奎带领四五个农民,在自家果园里为苹果树进行花前复剪,以提高果实优果率,为丰收打下基础。


“种果树一定要相信现代科技,进行标准化种植。”杨双奎说,他们村的苹果最初没有统一生产标准,个头、着色、果形、口感等不一样,价格卖不上去。现在的苹果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价格高,论个卖。


“李保国教授根据咱岗底实际,制定了‘富岗苹果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杨双奎介绍,从整地到种植,从管理到采摘,从贮藏到销售,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环环相扣,果农像工人一样生产苹果,让果品质量有了保障。


↑岗底村村民在果园里采摘苹果。(籍明泉 、齐兴朝摄)


为把农户和市场更好地连接起来,岗底村组建了富岗食品公司,注册了“富岗”商标。果农们负责种好树、交好果,果品由公司收购、包装、加工,通过专门渠道销售。“公司统一采购农药、肥料等物料,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保证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能严格执行。”富岗食品公司董事长杨振宇说。


过硬的果品质量,得到市场高度认可,特级果每斤卖到十几元还供不应求,一个极品果则能卖到100元。如今,“富岗”苹果畅销全国,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全村果农人均收入4万多元。


延长链条提“身价”,红苹果变身“金苹果”


如何让“红苹果”变成“金苹果”?富岗食品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土特产”“吃干榨净”。


在岗底,“富岗”苹果分级有二十几项指标。公司引进智能化自动分拣系统,自动识别并检测苹果的重量、色泽、糖度、瑕疵等,确保每个苹果外观和口感都达到高品质;建立国内第一个苹果类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做到从果园到餐桌全程监控,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建成万吨气调苹果保鲜库,专卖店设有冷藏室,运输有冷藏车,保证消费者一年四季吃到鲜苹果。


此外,还推出苹果脆片、苹果汁、苹果复合果汁等深加工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刷选、破碎榨汁、过滤、灌装压盖、超高压冷杀菌……河北富岗健康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果汁生产车间精深加工生产线上,一个个苹果经过一道道程序后,变成美味的苹果汁,“身价”增值四五倍。


↑富岗食品公司员工在苹果汁生产线工作。(籍明泉 、齐兴朝摄)


“我们现在推出的苹果汁是第三代产品,采用HPP超高压冷杀菌工艺,100%鲜榨苹果汁,不加一滴水。”杨振宇介绍,公司建有苹果汁、苹果酱两条生产线,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当前,他们正在积极拓展京津冀等华北地区及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市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土专家”持证上岗


不久前,岗底村39名村民拿到果树种植专业助理技师职称。作为全国首个“持证下田”的村庄,2013年以来,岗底村村民4次参加职称评定,已有169位村民拿到果树种植专业技术职称。


↑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岗底村村民分享领证后的喜悦。(籍明泉 、齐兴朝摄)


富岗食品公司把有技术职称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李保国128技术服务队”。他们走进果园现场指导、开展室内培训、参加展会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做好林果产业科技服务,传承李保国精神,续写“太行山论文”新篇章。


如今,岗底周围村庄的农民也被带动起来,纷纷学着岗底人那样种苹果。岗底村外出从事技术服务的果农有上百人,累计培训果农5万多人次,推广果树管理技术20多项,示范推广总面积达20多万亩,为乡亲们增收5亿多元。


岗底“土专家”还出了不少科研成果。高级技师杨双奎研究出5项新技术,其中“老果园重茬大苗建园”技术,相较传统的重茬小苗建苹果园,能使果树提前3年进入盛果期,平均每亩可为果农增收3万多元。这项技术已在省内外推广300多亩,帮助果农增收上千万元。


“我们还要继续打造果品全产业链,不断塑品牌、提产值、扩效益,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谈及未来发展,杨振宇信心满满。


短评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刘增舰


农业同样具有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岗底村这个只有215户人家的小山村,却有169位村民拥有果树种植专业技术职称。“田秀才”“土专家”得到“官方认证”,成了科技“新农人”,这些“新农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他们累计培训果农五万多人次,推广果树管理技术二十多项,示范推广总面积达二十多万亩,为乡亲们增收五亿多元。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创新之道,惟在得人。从岗底169位得到“官方认证”的职业农民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人才结构与发展氛围,方能不断厚植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土壤。


依靠人才,方能决胜未来。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就能为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编辑:姜长淼

来源:我看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