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衡水湖飞鸟翔集;春天,滏阳河水清岸绿;初夏,大地花海花开成锦;金秋,沃野田畴瓜果飘香。回顾2023年,从滹沱之滨到大运河畔,衡水“绿美版图”不断扩大,市民生态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绿色是衡水最美的底色。去年,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加速绘就。



综合施策  天空变得更蓝


2月5日下午,小雪过后的衡水阳光明媚,空气清冽。走进河北浩然建材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厂区环境和节能环保的新能源运输车辆,展示着这家预拌混凝土企业绿色发展、环保先行的生产理念。


“公司投入300多万元,实现了运输车辆绿色化、低碳化改造,去年12月被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确定为商砼行业绩效引领性企业。”河北浩然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玉龙说,在环保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污染排放低,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实施自主减排,保证了客户的产品供应,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这是企业与环保部门“双向奔赴”结出的“绿色果实”。


2023年,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对预拌混凝土企业环保绩效引领性指标进行了修订,市生态环境局做好帮扶,组织人员赶赴企业现场指导,浩然公司等企业积极响应,进行全面整改提升,同步提升了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去年以来,我市继续开展了包括预拌混凝土行业在内的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组织了一系列“升A晋B”助企帮扶活动,打造标杆企业,目前全市已有29家A级企业、137家B级企业、25家引领性企业,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需综合施策。2023年,我市坚持系统治理、治本攻坚,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加强高值管控,依托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实时推送区域污染热点高值,调度污染应对情况。


——动态更新源清单,建立“514”污染源清单,绘制污染源地图,并逐核心区建立包联工作专班,常态化排查整治核心区域污染源。


——深化非现场监管执法,充分运用智慧环保、远程执法两个平台和分表计电、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执法监管手段,着力构建“无事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的监管执法新模式。2023年,全市安装在线监控设施企业247家、分表计电设施企业4411家,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2500余家次,非现场监管模式初步形成。


——强化协调联动,完善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模式,强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


——狠抓秸秆禁烧,建立“如实上报、现场核查、即时问责、应急值守”四项管控机制,实现火情“发生即发现、发现即处置”,全市露天焚烧火情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8%。


一天一天努力,一微克一微克争取,换来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2023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8,省内排名第四,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从曾经的“奢侈品”成为“日常品”。



多管齐下  河湖清水长流


冬日,衡水湖比以往更加热闹——优雅的天鹅、白头鹤,成群的灰鹤、大雁,叫嘎嘎的野鸭......数万只鸟儿来此栖息觅食,湖区充满生机、愈加灵动。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局湿地生态监测科科长张余广介绍,衡水湖监测记录到的鸟类总数增至3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1种,去年12月又新发现了“三有”保护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长尾鸭。


野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种类和种群数量直观反映着环境质量。


立足进一步擦亮衡水湖这一“生态名片”,2023年,我市继续狠抓衡水湖生态治理,建立引水沿线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引水沿线水质监测及环境隐患排查,确保“净水入湖”。衡水湖全年引水3次,共计6000万立方米,一个国考三个省考断面水质全年稳定达标,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衡水因水得名、因水而兴,拥有“一湖九河”水系格局。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完善机制、编制方案、加强监管、“三水共治”,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编制《衡水市2023年国省考断面水质巩固方案》,逐断面分析水质现状、周边污染源状况、存在问题隐患及原因,使重点河流水质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迹可查、有责可追。


——加强断面巡查巡视和监测预警,组织各县市区每天对全市15条河渠、42个考核断面及上游河渠入境断面巡查巡视2次,累计巡查断面9000余人次,及时发现交办解决污染问题。同时,我市对13个国省考断面实行每日监测报告机制,编辑制发《国省考断面水质分析日报》360余份,超标预警100余次。


——统筹推进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拉网式”排查全市148条、6000余公里河湖岸线,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2023年,全市13个国省考断面均值全部达标,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12个,优良比例92.3%,超省定目标15.3个百分点。


衡水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的“锅底”。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2023年我市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农业灌溉水源置换46.98万亩,发展喷灌、微灌和高标准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5.5万亩,稳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全力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治理支斗农毛渠1513.8公里,新建或恢复“一泵一井、一泵多井”系统489组,整治连通蓄水坑塘57座,整治河渠长度71.56公里。同时,我市把引蓄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作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去年完成引调水总量22.56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我市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意识深入人心,节水成效显著——去年10月份水利部公布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全市11个县市区已全部达标,成为全省首批县域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全覆盖的地级市,提前三年完成省下达建设任务。


治污植绿  沃野绽放新颜


冬日里,故城县房庄镇董学村思源河边,塘中水已结冰,冰面干净。董学村村党支部书记苏彦杰说,这些水曾是生活污水,经过“灰水就地利用/黑水转运+资源化利用”分质处理,“废”水变成了清亮亮的“肥”水,附近村子的绿化灌溉全靠它们。


目前,故城县正积极实行“灰水就地利用/黑水转运+资源化利用”分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新模式,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题。去年底,这一生活污水处理模式作为全省唯一,入选2023年生态环境部《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023年以来,我市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河北省下达的110个村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部完成;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新增370个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深入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建立农村坑塘(沟渠)监管清单8838处,印发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量化问责办法,强化追责问责,收到良好成效。


 隆冬时节,走在衡水广袤的田野,冬小麦正在冬眠,明年初夏,株株麦苗将绵延成“金色麦浪”。


干净的土壤,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的前提。衡水市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全面排查涉重金属企业,动态更新污染源清单,督促57家重点监管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完成了冀衡集团蓝天分公司土壤污染防治综合治理项目验收。同时,我市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全市共有87个地块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动建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完成原衡水前进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北厂区)地块治理修复和修复效果评估,新增污染地块修复面积1.1万平方米。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变得越来越干净。


与此同时,衡水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 以城市城镇、乡镇村庄、道路河渠等工程为重点,科学精准开展造林绿化。去年全市14个村庄获评2023年度“省级森林乡村”。 目前,全市已有29个乡村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120个乡村被评为“省级森林乡村”。


一项项成果表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绿水青山始终是衡水的优势和骄傲。


蓝天当纸,绿水为墨。走进2024年,我们将继续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系统治理修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用生态文明建设“高分答卷”为百姓幸福生活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