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地处渤海之滨的河北沧州黄骅后仙庄村,室外寒气逼人,室内却温暖如春。
记者走进村民刘玉锁家,刚出锅的旱碱麦面花,香味扑鼻。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热气腾腾的灶台上,与挂在墙上的红彤彤的中国结交相辉映,透出浓浓的年味儿。
张瑞霞正在灶台前忙着蒸面花。人民网记者 方童摄
“发面、戗面、分剂子、磕花、摆放、醒发……”刘玉锁和老伴儿张瑞霞正忙着蒸面花。刘玉锁说:“在城里上班的儿女们就要回来过年了,这几天俺老两口正忙着准备年货呢。每年腊八节后,家家户户都要蒸面花。蒸好的面花晾干后,再放到院子里的大缸里储存起来。过年时,送给亲戚朋友,图个来年好兆头。”
一边蒸面花,老两口一边跟记者唠家常。“俺年轻的时候可真是受累了,天天下地干农活儿,锄草、施肥、打药……赶上自家地距离远,还得带上干粮,一去一天。那时咱这盐碱地产量低,一亩地小麦也就产个五、六十公斤。现在好了,土壤经过改良,种地用机器,不用人工,产量翻了几番。收入增加了,日子越来越好。”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张瑞霞的脸上笑容满面。
现在家家户户的面花式样越来越多,年味儿越来越浓。“面花是俺这必不可少的年货,谁家要是不蒸面花,就跟没过年一样。”张瑞霞说,“俺村蒸面花还有个习惯,就是在大铁锅里铺上麦莛子,醒发好的面花放到麦莛子上,这样蒸出来更有麦香的原味儿。”
“出锅喽!出锅喽!”说话间,第一锅面花已经蒸熟。掀开锅,浓郁的麦香味溢满整个屋子。热气腾腾中,兔子、石榴、锦鲤、寿桃、葫芦......寓意吉祥图案的面花,看起来让人食欲满满。张瑞霞拿起一个锦鲤面花递给记者,细细品尝后,真是满口麦香,回味无穷。“黄骅面花只用当地的旱碱麦作原料,这种小麦要在旱碱地里生长8个半月,用这种面粉制作蒸出来的面花,花纹明显,吃着香甜,嚼着筋道。”刘玉锁说。
张瑞霞捧着刚出锅的面花,开心地笑着。人民网记者 方童摄
后仙庄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全村共有耕地4300余亩,其中,旱碱麦种植3800余亩。去年麦收,产量创下了历年新高,亩产最高达300公斤以上,是个名副其实的丰收年。刘玉锁说:“去年,村民纯农业收入达6000元,比前一年翻了一番。大伙收入高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盐碱地要变身优质良田,需要把‘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按照‘生态优先、农牧循环、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原则,创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技术和产业体系,通过选育耐盐优质作物品种,研发适期适量播种、雨水土壤水高效利用和增施有机肥技术,打造盐碱地‘适盐用盐’农业发展新模式。”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孙宏勇介绍。
“土地就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以后俺这‘老把式’就得按照专家们的指导科学种地,变‘土里刨食’为‘土里刨金’。”刘玉锁一边给面花点红点,一边憧憬着未来的好日子。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