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官道李黄牛交易市场一角。


元末明初,山西洪洞县人李言及其三个儿子李龙、李虎、李豹由洪洞迁到冀州西北部,在此定居建村,村名李家庄。又因冀州通往真定府(今正定县)的官道穿村而过,故称官道李家庄,简称官道李。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官道李设土墩台一座,预警暸望,以备声息、烽火之传。清康熙年间,为加强地方警备力量,冀州进一步强化了乡村立墩设堡制度,设在官道李的墩台进一步得到修缮完备。至乾隆年间,官道李因地理之便,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红火200年的水陆码头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滹沱河自路家庄入冀州境,经王、呼、刘三道口,至衡尚营村与滏阳河合流。官道李村地处官道和滏阳河、滹沱河斜十字交汇点,北至滹沱河最近道口——王家道口1公里,南到滏阳河卸盐码头(今盐厂村)2.5公里,且有一条河汊相通。正南5公里的零藏口村早在元代便是滏阳河畔的老码头。东南8余里的范家庄也是滏阳河码头。每年到航运旺季时,零藏口、盐厂和范家庄三处码头从天津运来的大盐,从邢台、邯郸运来的煤炭堆连堆,从石家庄、保定陆路运来的花生、粮食、棉花垛连垛,官道李至这三个码头之间陆上的车马队、河汊中的货船络绎不绝。车夫船家大多数在官道李车马店歇息打尖。原在滏阳河畔范家庄的农历逢五排十大集顺势迁到官道李,该村成为冀州西北的水陆码头。


民国时期,官道李的两条东西大街、四条南北街、300余户人家60余户商家几乎家家都是木板大门,前铺后宅。西头以车店、饭铺、茶铺为主,西十字街以东以南皆以坐商店铺为主,当铺钱庄、药铺医院寿材铺、布行棉花行桑蚕丝行、广货洋货店、山货店、盆碗缸瓦店沙石店、油铺烟铺绳铺、石匠铺兽医铺镶牙馆、盐店酱醋铺、裁缝铺等应有尽有,估衣街、菜市街、百货农具小吃街、粮食街、牲口市分工明确。由于官道李镇的药铺老中医名声大且药物齐全,所以三五十里以外的人们也到这里看病抓药。货物集散范围以西北为广,远至石家庄、获鹿(今鹿泉区)、正定。当时有“一京、二卫、三官道李”的说法,足见当时官道李的繁荣景象。


自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官道李镇作为水陆码头红火了200多年。


热闹的官道李大集


清朝、民国时期,官道李镇曾有饭馆、小吃摊数十处,较为出名的有中和饭馆、恒利饭馆、二珍饭馆和曹记驴肉铺,地方风味小吃要数曹记驴肉、鸡汤豆腐脑、葱皮肉合、羊肉卤饸饹、蒜泥荞麦扒糕和千层旋子饼最为知名。


逢集日,清晨勤行(卖吃食的)摊位各种风味小吃散发出的浓浓香味,溢满了街筒子,引诱着家家户户的孩童们嚷嚷着拽着家长到当街买吃食。官道李的集日从凌晨开始一直到后晌午才迟迟散集。摸黑儿开市的是村东的牲口市,买卖牲口的披星戴月从四面八方赶来,买卖双方与经纪人附耳窃语,而经纪人不分春夏秋冬一律着长袍马褂(因季节不同而分单、袷、棉、皮),左肩褡裢盛钱物,以右手和买卖双方在袄袖里手拉手地商议价码。


至清末,官道李街面上建起4座两层楼,集中坐落在东十字街,分别为南楼庆盛锦、北楼庆和盛、庆兴成、东南楼聚兴隆。此外还有振龙、洪盛两个镖局。1914年,设县佐于官道李,后该村设有县佐府、马快队、公安局、法庭、狱所和邮差铺。该村在村南、村西设有两个戏台,秋冬两闲时,又是请大戏,又是闹社火,非常热闹。


“曹记驴肉”名驰津门


发轫于官道李镇的“曹记驴肉”更是以其肉质酥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味道醇厚、咸香可口的优点受到人们喜爱。据说“曹记驴肉”始于清中叶。到了清末,第三代传人曹建功带四个幼子从冀州烟家雾村迁到距官道李镇仅一华里的千户营定居,并打出了“和顺号驴肉”的招牌,很快打开了局面。当年,“和顺号”的驴肉若卖不完,别人家的驴肉便卖不动。曹建功的生意越做越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除了经营驴肉生意外,他在官道李还拥有一家规模最大的“中和饭庄”,在冀州城里,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五间门面的庆祥斋糕点铺。


随着时局动荡,曹建功在本地的生意难以为继,于是他作出了让二子曹福堂(1903~1976年)和三子曹立海(1907~1960年)去天津发展的决定。曹福堂兄弟初到天津时,先在北马路大生祥百货店门前摆摊,字号为“冀州曹记驴肉”,经营五香驴肉及熏肠、熏鸡。“冀州曹记驴肉”做工精良、味道鲜美、“乡味”浓郁,受到在津各冀州商帮的欢迎。“冀州曹记驴肉”从最初的摆摊发展到用大售货车在津销售,十四年后,兄弟二人买了大生祥百货店的一间门面专营“冀州曹记驴肉”,随后又在东门里开了一家“冀州荣祥曹记饭店”(俗称冀州馆),主营“曹记驴肉”、冀州焖饼和炒菜。当时,“冀州馆”经常宾朋满座,来吃饭的除了冀州人外还有许多慕名来品尝驴肉的天津消费者。就这样,“曹记驴肉”逐渐发展成天津“八大家食品”之一,并在半个多世纪里,载誉津门,名播全国。


黄牛市场名响冀东南


官道李作为传统的农贸交易中心,集市贸易常盛不衰,时至今日成为冀州域内唯一的农历逢五排十大集、逢三排八小集的大集口。尤可称道的是,该村黄牛市场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旺势,它的前身是原本位于官道斜街东南一个场院里的牲口市。改革开放以来,官道李的牲口市越做越大,辐射面越来越广,成为冀东南地区最大的肉牛及畜禽产品集散地。


古老的牲口市被冠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名字——黄牛市场,依然保持了一些传统的交易习俗。一是早市。各地商贩一般都是头天傍晚拉着牲畜从家里出发,到了官道李天还没亮,早有客户在市场等候,交易高峰期出现在凌晨5点至上午9点。交易完毕到附近集上喝碗老豆腐、杂面汤、吃个煎饼果子,然后各自散去,出工下地、屠宰经营各不误。二是市场上活跃着一部分经纪人,俗称“斤斤”。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习惯用勾手指头的方式进行,俗称“袖里吞”。这种古老的交易遗风在官道李沿用,足以说明此地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


官道李黄牛市场还有四个特色。一是交易量大。黄牛年均交易量4万余头。二是交易品种全。除牛之外,还有各类畜禽产品,羊日均交易量800只,年交易额3000多万元,信鸽、肉鸽、肉兔、生猪上市比重也在逐年升高。在市场的带动下,官道李镇畜牧养殖业、牛羊经纪人行业发展迅速,全镇畜牧养殖户达到25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三分之一。三是辐射面积广。黄牛市场客商除了附近南宫、新河、保定、沧州、辛集、威县、河间等地外,还有东到山东聊城、阳谷,南到河南范县、商丘,北到内蒙古、西到山西等地的客商。四是市场管理规范、服务好、风气正、没有强买强卖现象,价格相对便宜。


作者:杨万宁 孟宪英  编辑:李耀荣